新砭石療法——白塞氏病
田某,女,52歲,教師。患多年口干,口腔潰瘍等,一直未予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yǎng)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yǎng)生欄目)。2005年突然出現肢體無力砭石,到北醫(yī)三院急診,初步診斷為腦梗塞,后出現高燒,昏迷,按常規(guī)腦梗塞調理效果不佳。遂請協和醫(yī)院會診,通過加強核磁,診斷為白塞氏病引起的腦梗塞,即腦白塞,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綜合調理,但由于副作用(請進入砭石養(yǎng)生中的砭石醫(y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太大,患者自行出院,來我院尋求中醫(yī)調理,可服中藥后又出現中藥藥物過敏,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來到我科尋求非藥物調理。我們接診時查體:患者滿月臉,水牛背,面色蒼白,后背部有兩大條明顯的條索狀物,約1.5cm寬,20cm長。
根據病人的病情,我們對田某采取了系統(tǒng)的中醫(yī)砭石調理程序,其治法分為五步:
(1) 疏通頭面部經絡。
頭為諸陽之匯,故梳理頭部經絡(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yǎng)生欄目)能夠提升陽氣,祛寒除濕。即在頭面取太陽穴,印堂穴,百會穴,四白穴進行砭石刮法,點法,揉法。
(2) 疏通頸項部經絡。
在頭面部經絡疏通后,患者口腔潰瘍癥狀(更多砭石醫(yī)案請查看砭石養(yǎng)生欄目)有所減輕,本著由上到下的疏通原則,重點疏通頸部經絡。頸項采用砭石的刮法和點法,主要針對夾脊穴、曲池穴、合谷穴等。
(3) 疏通背部經絡。
針對病人后背部有兩條明顯的條索狀物的阻塞的病理特征,在頸項部疏通后,取背部的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膏肓俞穴,采用拔法,點法,刮法,梳理背部氣血,通調陽氣。
(4)疏通腰部經絡。
在腰骶部的八髎穴處采用砭石的溫法和擦法。
(5)在四肢的末端井穴處采用點法。
上述調理,每周3次,前后共進行了15個月,經過五步循序漸進的系統(tǒng)砭石療法(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yǎng)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yǎng)生欄目),病人肢體無力癥狀消失,潰瘍未再出現,能參加正常的社交、旅游等活動。隨訪2年,患者腦白塞痊愈,白塞氏病的癥狀未再出現。
白塞氏病是臨床調理比較棘手的一種疾病(更多砭石醫(yī)案請查看砭石養(yǎng)生欄目),該病癥狀多,病程長,目前無論是中醫(yī)還是西醫(yī),均無十分有效的根治方法。中醫(yī)認為本病證屬本虛標實且病癥(更多砭石醫(yī)案請查看砭石養(yǎng)生欄目)復雜,常常需要多種方法綜合辨證運用,靈活處方,針對病人所處的不同階段其側重點應有所不同,以求辨證與辨病的有機結合。調理方法的多樣性正是中醫(yī)藥調理白塞氏病的優(yōu)勢所在。我們采用新砭石療法調理白塞氏病,其基本思路是打通經絡,通過砭術(相關鏈接:《砭石使用》)的刮法、點法、揉法、拔法、溫法、擦法等,將阻滯的經絡疏通,隨著經絡的通暢,許多臨床癥狀即會消失。由此類推,我們認為新砭石療法只要認真地去做,應該會對不少疾病的康復有所幫助。我們調理的這一成功案例,為進一步探索中醫(yī)調理白塞氏病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經驗,同時也為調理其他疑難病癥提供了一種思路。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砭石 白塞氏病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