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2000年,砭術今回歸
在人類生存、進化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們為了自身的健康不懈地與疾病進行抗爭,發現和發明了眾多的醫療技術與藥物。尤其在遠古時代,各國人民借助于生存環境與物質條件創立了各具特色的醫學理論和醫療技術。中國傳統醫學源遠流長,其深邃的醫學理論和精湛的特色醫療技術至今方興未艾。
集中國古代醫學之大成的《黃帝內經》,將砭石、針、灸、藥和導引按蹺為當時醫學殿堂的五大支柱,而其中唯有砭石療法失傳。這是為什么呢?砭石究竟是什么?其醫療作用與特點如何?現代醫學能否重現砭石療法呢?近日,來自國內外的眾多專家學者會聚北京,召開首屆全國砭石療法學術研討會,共謀砭石療法承前啟后的發展大計。
叩砭問石
砭石是我國較早發明和使用的一種較原始的醫療用具,是石器時代的產物。石器時代距今約二三百萬年,占人類歷程的99%以上,其中以打制石器為特征的時期稱為舊石器時代,以磨制石器為主的則定為新石器時代。在舊石器時代,人們尚無專門的醫療用具,只能憑借原始本能解除病痛之苦,而到了距今一二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了用于調理病痛的砭石療法。這不僅在浩繁的中醫典籍中有許多記述,更在考古發掘中有眾多的實物發現。中國中醫研究院考古文獻專家馬繼興研究員和家藏豐富砭具并有精深研究的著名針灸學者賀普仁教授等對此作了全面深入的論述。
自公元前700年以來,許多古籍中都有關于用石器治病的記述,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一批帛書中就提到用砭石調理癰腫。這是目前發現較早的關于砭石療法的記述,其撰寫時代早于《黃帝內經》。《史記》記載了上古時代一位名叫俞跗的醫生,他不用湯藥而是用砭石刺割治病。《山海經》稱,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其所指箴石即砭石。《黃帝內經》則強調:“東方之域,其病多癰瘍,其治宜砭石。”而且,砭石療法還是中醫“五法”之一,即“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臟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這里,根據患者病情不同而制造形態各異的砭石,是為醫家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
雖然古代典籍中關于砭石治病的記載很多,但真正了解砭石的形態只能依據考古發現。如河南龍山文化灰坑中發現一枚呈三棱形的砭石,韓城故址挖掘出一端為卵圓形(作按摩用),另端為三棱形(刺破癰腫、排膿放血用)的砭石。江西、湖南出土的磨光穿孔砭石,其兩端有琢磨痕和火燒裂痕,這是經火煨或水熱用于熨法的砭石。這些發現都證明砭石確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并隨著原始先民認識水平的提高,研制出來用于治病療傷或保健的專石專用醫療器具。
砭石療法作為古老的醫學實踐不僅為先民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為中醫經絡學說和“九針”的發明奠定了基礎。馬王堆出土的《脈法》中寫道:“用砭啟脈必如是,癰腫有膿,則稱其大小而為之砭。”脈即是經絡,“以砭啟脈”意思是指在用砭石調理病痛時,人們可能逐步發現和認識了人體穴位與經絡的走向和構成。商周時期,青銅器的出現為醫療工具的改進和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人們在砭石的基礎上創制了金屬針具。《黃帝內經》中專門論述的九針及其理論和調理技術就是萌芽于這個時期。可以說,砭石是針和灸的鼻祖,沒有砭石就沒有針灸這門學科。
“針砭共存”可能直至漢隋時代,唐代顏師古說:“古者攻病則有砭,今其術絕矣。”為什么砭石療法會失傳呢?漢代學者服虔指出:“石,砭石也。季世復無佳石,故以鐵代之耳。”這就是說,隨著鐵器時代的發展,砭石逐漸為“九針”取而代之。
泗濱浮石
砭石作為中國古老的非藥物療法在經歷了數萬年發展而失傳,這不僅是中醫五大學術體系的損失,更使人類失去了一種應用石制工具進行醫療保健的醫術。重建和恢復砭石療法的關鍵是什么?既然“季世復無佳石”是砭術失傳的主因,那尋找能制作砭石的佳石,顯然是當代科研工作者的首要任務了。
古人求索砭具佳石靠的是豐富的經驗積累升華,今人尋找砭具佳石則是采用高科技手段。醫學的進步往往與相關邊緣學科發展互為因果。20世紀50年代巖石物理這一新學科的問世,為尋求砭具佳石創造了條件。
雖說古人提出了砭具佳石的概念,但沒有給出標準,而僅有概念是無法運用現代巖石物理學的高新技術進行具體操作的。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耿乃光研究員通過他對砭石的科學考察,提出了砭具佳石的三條標準:
1、在成分方面應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元素,而不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2、在結構方面屬細晶巖或粉晶巖以保障其質地細膩,使其在與人體摩擦時感到舒適。
3、對人體有獨特的生物物理效應。
耿乃光研究員應用巖石物理學高新技術對國內上百種巖石進行檢測,終于從中找到一種古稱泗濱浮石的鈣基巖石適合制作砭具。
泗濱浮石主要產于山東泗濱地區,其形成過程可能為“深海沉積→抬升→隕星沖擊→等離子滲透等,即浮石形成過程中曾經歷超高溫,而其形成后的6500萬年間則一直處于常壓狀態。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研究表明,泗濱浮石含有鉻、錳、鎳、銅、釔等30余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這在石灰巖類中是罕見的。核工業地質分析測試中心檢測顯示,該石的放射性物質含量極微,其主要成分為碳酸鈣。泗濱浮石是一種獨特的方解石微晶,其晶體粒度遠遠小于細晶巖類和粉晶巖類,故其在應用于人體時讓人感到舒適,且在敲擊時可發出金屬樣聲音。
泗濱浮石作用于人體過程中可發出極豐富的超聲脈沖,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將其與木魚石、羊脂玉及水牛角等材料進行了對比測試。結果表明,用不同材料制成的板,在刮擦人的手指背時,以泗濱浮石產生的超聲波脈沖較多、頻率范圍較廣。有關研究表明,豐富的超聲脈沖有疏通經絡、清熱排毒、扶正祛邪及改善微循環等功能。
遙感巖石物理檢測發現,泗濱浮石的遠紅外波長超過15微米,是目前所知惟一進入極遠紅外波長范圍的巖石。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和中國中醫研究院的實驗表明,這種遠紅外作用于人體或動物可使其局部增溫,且增溫效應具有循環傳導的特征。
盡管微晶、超聲、遠紅外這三條標準已成為確認砭具佳石的硬指標,但耿乃光研究員認為,這還不夠,較終必須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砭石物性檢測規范,用以評價多種巖石作為砭具石料的適用性和建立砭石等級標準。這是因為,一是我國沒有自己的巖石物性檢測規范,目前主要參考美日等國的標準。二是全國各地的一些石療研究者要求評估他們多年使用的巖石是否屬于砭具佳石。三是泗濱浮石為石灰巖經隕石爆炸而形成的變質巖,多為溝谷河道長期沖刷而來,故稱浮石,產量較少。而當前市場假冒泗濱浮石砭具極多,故鑒定真偽之需日見迫切。
興滅繼絕
泗濱浮石的發現為我們研制出新砭具,醫學研究的展開和深入則建立起適合于現代應用的新砭石療法。從中醫角度看,泗濱浮石性溫,善助陽氣,虛實證侯皆可應用,尤其是其作用力度較輕,對虛寒癥的調理效果更好。新砭石療法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雖為外治之法,但無針刺之虞,亦無按壓之痛,取穴疏經,手法輕柔,可謂是一種無創無痛的“綠色”療法,患者易于接受。大量的臨床研究顯示,新砭石療法對人體的主要作用為:
溫助陽氣養筋榮脈 臨床研究證實,新砭石性質溫潤,與人體接觸可溫補、鼓舞人體內陽氣。“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精”,故砭石療法對慢性神經肌肉病變所致氣血虧耗等證有良好的調理效用。
宣導氣血疏通經絡 新砭石有較強的“吸引”和“推動”氣血運行的作用,在中或輕度手法作用下,可表現出很好的行氣活血效果。實驗表明,新砭石每與人體摩擦一下,即可產生頻率在20~2000KHZ的超聲脈沖2480次。這可能是其調理以氣血阻滯、經絡不通為主癥的疾病的機制之一,故其適于調理頸腰椎病、血管神經性頭痛及各種軟組織損傷等痛癥。
逐寒祛濕,消痹止痛 臨床研究發現,患有風濕癥的病人在調理中會很快感到砭石作用的部位發熱,疼痛減輕,療效穩定。這是因為新砭石有獨特的感應增溫效應,如將其固定在距體表5厘米以內時,可在半小時內使相部位體表溫度上升0.5℃~2℃。
祛瘀止痛清熱消腫 新砭石對紅腫熱痛的雜癥反應或扭挫及碰撞傷有較好調理作用,尤其對于實熱或瘀熱證,更可吸收雜癥熱量,并將其轉化為有益的遠紅外輻。
潛陽安神止悸定驚 泗濱浮石具有石類重鎮沉降之性,用于外治可收安神定驚之效。
新砭石療法較大的特點是安全,它所用的是一種非常光滑圓潤的石頭,不同于針灸或刮板,即使用力也不會損傷皮膚。其溫法則采用恒溫技術,可避免艾灸使用不慎所致的燙傷。其次是砭石調理作用面積大,它不僅可作用于穴位,更可作用于整個經脈及相連的絡脈、孫脈和經筋等,從而在更大的范圍內強化調理作用。作用方式多也是新砭石療法的另一特點。如砭石尖端為毫米級,與穴位大小相近,調理時即使取穴不準,也可產生足夠的刺激量。調理者若使用更細膩手法還可對肌肉粘連形成的筋結點、皮下硬索等部位進行分離柔化,從而達到消除病灶的目的。新砭石療法簡便易學,較為適于普及推廣。新砭石面積較大,對取穴精度要求不高,并可根據使用者或患者的感覺隨時調整位置,掌握起來相對比較容易,故可作為一種較安全的醫療器械,成為家庭醫療保健的好幫手。
泗濱浮石的發現和臨床驗證的研究及《砭術療法》等專著的出版,特別是綜合古砭具形態研制成功新砭石系列砭具以來,新砭石療法引起了國內外的熱烈反響。日本、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先后成立了砭石組織,國內許多地區,包括港澳臺等也相繼建立砭術門診,使砭石療法這一失傳的古老醫術得到復興。如日本學者在會上報告了砭石調理電腦綜合征及植物神經紊亂的療效評價,中國中醫研究院孟競璧教授報告了關于砭石感應對體表溫度影響的紅外熱像圖觀察,以及張維波研究員對新砭石療法與針灸療法的比較研究等,都從臨床和科研角度加深了對新砭石療法的深入研究。
《健康報》 2002年2月5日 星期二 第六版 李兵
【標簽:耿乃光 最早砭石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