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砭術(相關鏈接:《砭石使用》)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頸部經筋痹證的療效觀察
孟競璧
(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 100700)
頸部解剖與病證關系:頸部由頸椎7個,椎間盤6個,椎體椎弓構成椎管和椎間孔組成,八對頸神經分別從椎間孔穿出,由于枕骨與NO.I和第二頸椎間既無椎間盤又無椎間孔,NO.I和第二頸神經根離開脊髓后直接沿椎體進人分布區砭石,故容易遭遇直接外傷。其他頸神經均通過椎間孔,椎體關節互相連接之間有椎間盤和兩個滑膜關節。頸椎的關節突間關節的位置接近水平,故穩定性差,一旦椎間盤發生萎縮性退變,則椎間隙變窄,關節突間關節囊松弛,就容易發生椎體滑脫,從而使椎間孔變窄而產生神經根刺激癥狀(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如發生并發的椎體滑脫,椎間孔橫徑變小,或椎間孔內骨贅增生,韌帶肥厚,關節囊腫脹,神經根鞘腫脹時可出現神經根壓迫癥狀。頸椎橫突由椎弓和椎體相連合成,其根部有一圓孔或椎動脈孔。椎動脈從頸總動脈的后下方上升進入第六頸椎的橫突孔,穿過頸動脈孔,經環椎橫突孔上方穿出,經枕骨大孔的外緣進入顱腔,穿過硬腦膜后走行很短,兩支椎動脈匯合成基底動脈的分支至小腦,延腦,腦橋,大腦枕葉和內耳,以供給血氧。當頭轉向有側時,右側的環椎關節為肌肉所固定,而左側的環椎下關節面向前下滑脫.故當頭向左側轉動時,左側的椎動脈可發生扭曲,致使管腔狹窄,甚至完全閉塞,而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如頭暈,惡心,猝倒等。
一、外因病理(機)
外因:各種急性和慢性外傷可造成椎間盤韌帶、后關節囊等組織不同程度的損傷,促使頸椎發生代償性增生,增生物直接或間接壓迫神經血管就產生癥狀。
內因:頸椎間盤退變是本病普遍性內因。一般30歲開始退變是從軟骨開始,軟骨板逐漸退化,其椎間盤通透性逐漸降低,這樣造成髓核逐漸脫水,纖維化椎間盤厚度減薄,椎間隙變窄,關節腔變小,故關節面發生磨損而誘發骨質增生,由于前后縱韌帶的松弛,使椎體穩定性下降。因椎間盤厚度下降使椎間孔上下徑變窄,使各增生部容易刺激神經,血管變細血氧供給減少,而產生癥狀。這有兩種情況:一是增生可直接壓迫神經血管; 二是增生物間接壓迫。因為頸部過度或不協調的活動,使增生物對其周圍軟組織過度刺激而產生局部損傷性炎癥,由于炎癥水腫而發生間接壓迫。另外人體較細的頸部是心臟對頭部腦組織的溫度調節器,故頸部損傷或受寒邪侵襲,使肌肉和血管發生痙攣,腦組織血氧供給減少,而產生頭暈頭痛,頸部肌肉緊張度增加,僵硬,活動受限。
二、頸椎病證分型及病理病證臨床表現
1.椎動脈型: 由于頸椎病的椎動脈型可表現為頸項枕部疼痛,頸肩痛,頭暈,嘔吐,位置性眩暈,轉頭時猝倒,耳鳴,耳聾,視物不清,上述癥狀常因轉頭或身體側彎而加重。X線檢查:特別45度斜位片清楚可見,椎體可見唇樣凸起,如骨刺深入椎間孔,椎間孔前后徑變窄,部分病例可見有小關節半脫位。
2.神經根型: 病變在頸4以上者可見頸枕痛,頸肩痛及枕部感覺障礙,頸5以下可見頸部僵硬,活動受限,有一側或兩側頸肩臂放射性疼痛并伴有手指麻木,肢冷,上肢沉重無力,持物時墜落感等癥狀。該型患者在頸后伸或向病側彎曲時,上肢和手出現放射性麻木和疼痛。臂叢牽拉試驗陽性,即患者頸部前屈,醫者一手推患者頭部,一手握患肢腕部做反方向牽拉,患肢有麻木或疼痛感為陽性。提示:臂叢神經受壓相當于頸椎4—5,5—6,6—7平面棘突病側找到壓痛點或壓痛灶,并向上肢放射痛。
X線檢查:可發現大多數患者在正位片有椎間隙變窄,鉤椎關節增生性病變。側位片上可見頸椎生理前凸消失,變直或輕度角弓反張,椎體排列異常,椎體或關節突向前滑脫,受累,椎間隙變窄,相鄰兩椎體的前和后緣有唇樣增生或有韌帶鈣化等。
3.脊髓型: 由于脊髓受壓者可出現上肢或下肢一側或兩側的麻木,疲軟無力,頸顫抖和臂麻木,脊髓受壓較重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不全痙攣性癱瘓,如活動不便,步態笨拙,走路不穩,以及臥床不起,可出現病理性反射和感覺障礙等。
X線檢查:可見到頸椎盤突出,可見到與脊髓根性相同病變。
核磁共振影像檢查:脊髓頸段很易見到頸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的不同程度和及其第幾頸脊髓受壓迫變細或串珠形,甚至脊髓離斷,很易作出正確診斷。
4.交感神經型: 由頸椎體骨質增生刺激頸部交感神經,而出現枕部疼痛,頭沉,偏頭痛,心慌,胸憋,胸悶,類似心絞痛,肢體溫度降低或手發熱感,四肢酸脹等癥狀,一般無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感,個別人可出現視力下降,聽力異常等癥狀。
5.混合型: 臨床上的頸椎病很少單獨存在,較常見是同時存在兩種病型以上的各種癥狀稱為混合型。此外90%的50歲以上的正常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頸椎增生,這是正常的退行性改變如無典型的臨床癥狀,一般不屬于頸椎病,因此X線片所反映陽性改變,必須結合臨床檢查才有診斷價值。
三、砭術調理
在明確診斷和辨經筋痹癥的基礎上,用砭術調理頸椎病即頸部經筋痹癥多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但施砭術的技法須從輕柔和緩逐漸加大力度,使患者逐漸適應,決不可粗暴猛力生硬。特別是老年人多有骨質疏松,退行性病變, 同時患有骨質增生的頸椎病如用力猛烈生硬的砭術調理可導致醫源性損傷。
用砭術調理本病即頸部經筋痹癥的作用(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以砭具的動所發出的超聲波脈沖的生化效應改變機體神經機能狀態以提高痛閾而止痛,還有改善肌細胞膜的通透使超載的鈣離子進入肌質網,緩解肌纖維的攣縮和血管的攣縮進而擴大椎間隙,緩解神經根的壓迫,和砭具特有的遠紅外線輻射作用于頸部皮膚和經筋改善絡脈微循環,增加血氣運行,改善頸部和頸顱血氧供給,溫絡散寒,消除腫脹。并有砭板技法分離粘連,促使病變組織的修復,以分筋散結,疏理經筋。用砭具采用“以痛為腧”取痛點,行氣散結以止痛。其調理原則:以溫絡散寒止痛,疏理經筋,解除肌筋和血管的攣縮,促進經筋生理功能的康復為本病的調理原則。
診治時,患者正坐,醫者首先檢查到痛點,多出現在風池,完骨,頸椎間隙旁,如頸椎3—4,4—5,5—6,6—7之間旁,天井,肩井,膏肓各穴點,“以痛為腧”,用砭錐施按壓兼提插在痛點做3—5分鐘,以疼痛緩解為度,然后醫者站在患者背后,用拳形砭具在頸項至肩部,上背部采用類似滾法疏理經筋,均勻左右擺動推進,使患者肌肉感到推動,反復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3—5回,再用刮法從枕到肩和肩胛間稍用力,而健側輕度刮法,以調節兩側肌肉即經筋達到生理功能的穩定平衡。在項,背,肩,肩胛間施揉法以達理筋為目的。
由于頸都經筋的分布,頸前缺盆到顱底為陽明經筋痹證,側頸部為少陽經筋痹證,項部為太陽經筋痹證,如查到條索狀肌束攣縮或筋腱攣縮時可采用砭板角部,從條索狀兩頭細部開始輕度彈撥,逐漸加大力度向攣縮中心部,彈撥時有重的痛感隨彈撥而減輕,肌束攣縮可變軟變細以散結解痙。
頭暈較重者醫者右手握砭椎按壓提插風池穴,按壓的方向向對側眼眶上的攢竹穴,用左手食和無名指按壓攢竹穴時要前后對應,而后用砭板從前額到枕后刮,再從病側刮到健側,但健側施以輕度刮法,改善血氧供應,行氣活血,止痛祛暈。
頸部經筋痹證即頸椎病作用以砭石的操作時的動作所產生的超聲波脈沖刺激機體的生化效應,疏理經筋,緩解肌束和血管的攣縮,改善頸椎生理病理狀態。砭石特有遠紅外線波譜的熱效應使頸部微循環及其血管功能得到改善,增加頸部和顱腦的血氧供給,活血化淤以止痛,達到緩解頸椎病的目的,取得很好療效。
四、病案簡介
病案1、劉Xx,男,70歲,長期俯案工作,即頭暈,頭痛,頸部僵硬,困乏嗜睡.向右轉頭時頸有痛或不適,用中指按壓后頸部及肩部酸痛。檢查左頸顱底斜方肌腱壓痛明顯,頸部斜方肌前束條索狀肌肉攣縮,左崗上肌淺層觸到條索狀的筋結,左頸部肌群均有不同程度的肌緊張性增強,風池穴,頸椎4—5,5—6之間壓痛。X線檢查,頸椎正片,頸椎間隙變窄。斜側片,頸椎生理前曲消失變直,椎體前緣唇狀突起,頸7與胸1前緣成鉤形融合性骨質增生,頸椎間孔3—4前后徑變窄,診斷為混合型頸椎病。
砭術調理: 以疏理經筋,行氣止痛法,采用拳式砭塊,從項至肩胛間施漸進性左右反復輕重不等的按壓擺動3—5分鐘以疏筋,再用砭板從項向肩和肩胛間做搓揉3—5分鐘以理筋,采用砭板角部從條索狀肌柬攣縮的兩頭較細處作輕度彈撥向攣縮中心逐漸加大力度,在彈撥時醫者手感到肌束攣縮勁度降低變細,但依據患側對疼痛的耐受度為準(因彈撥肌束攣縮時有疼痛感),以解痙,疏理經筋。
“以痛為腧”:風池穴為痛點,右手握砭板角部或砭錐按壓提插的動法,其方向對著眼眶,用食指和無名指按壓攢竹穴,相互對應按壓,以行氣活血止痛散瘀。如頭痛、頭暈者,可從前額向枕部施刮法,使頭部感到按感,以兩側太陽經筋分次施砭術, 行氣活血改善顱腦的血氧供給。
在調理時重點在患側進行砭術調理外,健側也要施砭術,使左右兩側經筋達到穩態的平衡,一般經過一次調理后,患者感到癥狀明顯減輕。
病案2、王XX,男,32歲,工人,2001,8,25日來診
主訴:頸痛已8小時
現病史: 病發當日上午,肩扛重物約2小時后突然頸部右側劇痛,活動受限,到東直門醫院。外科診斷:頸部肌肉痙攣,頸筋膜炎,給扶他林乳劑外用,內服倍利20mgx20,tid 每次1片。體格檢查:頸部呈右側屈,強迫體位,運動功能受限,右側肌緊張,右側胸鎖乳突肌緊張度增加有壓痛,乳突處肌腱壓痛顯著,脈浮緊。
診斷: 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外緣痙攣
砭術調理: 手握砭板解痙,疏理經筋,沿胸鎖乳突肌從乳突下施刮法,連續15次,則出現紅紫色并有綠豆大的丘疹。開始時疼痛較重,隨刮法逐漸減輕,肌緊張度降低,轉頭刮仍有痛感,在完骨穴壓痛點施砭錐按壓緊提慢按法,以散結止痛5—10分鐘,痛點明顯減輕后,再施刮法后,頸部肌肉痙攣基本解除,轉頭時有輕度不適感。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砭石 頸椎病 砭術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