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患兒好動,坐立不安,難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砭石,很難有始有終地完成一種任務,易受外來影響而激動,難以控制的活動過多,說話過多,不守紀律,任性沖動,情緒不穩,參與事件能力差,但智力接近正常或完全正常。由于在學習中缺乏必要的注意力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或學習困難,少數人有認知障礙。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病原因尚不明了,一般認為可能有遺傳傾向,還可能與腦損傷諸如早產,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中毒等有關。心理因素可能是誘因。中醫學認為,本病由先天不足、腎精虧虛、腦髓不充、肝陽上亢、元神受擾而致。
【診斷】
除癥狀(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外應注意進行腦和神經相關檢查,以助確診。
【辨證】
1.腎虛肝亢
手足多動,動作笨拙,性格暴躁,沖動任性,難以靜坐,或五心煩熱,盜汗,大便秘結,舌紅,苔薄,脈弦細。
2.心脾兩虛
心神不寧,神疲乏力,形體消瘦或虛胖,多動而不暴躁,言語冒失,做事有始無終,眠差健忘,自汗盜汗,偏食納少,面色不華,舌淡嫩,苔少或薄白,脈虛弱。
【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
1.治則:調養肝腎,肓陰潛陽,補益心脾,安神定志。
2.基本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及處方
a.神門、內關、三陰交、太溪、太沖、四神聰點壓;
b.督脈、華佗夾脊豎擦法;
c.上肢內側循心包經施以叩法;
d.頭部、頸項部刮法。
3.加減
肝盛加行間、肝俞、風市點刺以平降肝陽;心脾兩虛加心俞、脾俞、足三里點壓益養心脾。
4.方義
神門為心經原穴,內關為心包之絡,合用寧心安神;三陰交乃脾、肝、腎三經交會穴,合腎經原穴太溪、肝經原穴太沖,可調養肝、脾、腎,以育陰潛陽;四神聰位于頭部,可安神定志、健腦益智。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砭石 多動癥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