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療法要訣
砭石療法要訣,施砭術(相關鏈接:《砭石使用》)時,對患者根據病情要選擇適當大小的砭具刺激,即點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不是針而采用砭具刺激穴位中點,不必刺過體表,或用在皮膚上施熨法,熨似灸,熨其外而不能灼其皮膚。三曰摩法,摩即按法,摩圓周形或反復運作,而不能振動骨骼深部。施以砭術的秘訣關鍵在于動,因為氣血不和,則患疾病導致病痛,施砭術的點法,熨法和摩法。均以手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砭具活動為機要,手到而病除.現在很多人為了省事把砭石放到微波爐的方法不可取。
砭之用,首在于熱。人生則熱,死則冷。病每起于冷熱不調,砭術一以熱救之,起死回生則熱。熱之為用,大矣哉。偶有奇癥,宜用冷砭,則在例外。砭之訣,惟在乎動。血氣不和,則疾痛起。點也、熨也、摩也,皆動之機也。以砭行之,手到而病自去,疾痛乃若失焉。豈不神乎其技哉。
砭石療法的理論基礎——經絡(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
砭石療法是以中醫基礎理論尤其是經絡理論為指導的外治法,在我國古代醫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種種原因砭石療法曾一度沉寂,近年來,隨著砭具佳石——泗濱浮石(泗濱砭石)的重新發掘及其在臨床上取得的顯著療效,砭石與砭術再次得到世人的認可和關注。鑒于此,有必要對砭石、砭術的文獻資料進行系統整理研究,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繼承和創新。“砭”,按字典注釋是古代用石針和其它石具治病。后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逐漸被金針、銀針和現代各種不銹鋼針所替代,如1963年在內蒙古多倫旗頭道洼出土的石針,長4.5厘米,一端扁平有半圓形的刃,可以切開膿腫,另一端呈椎形,作針刺用,經考證被確認為針刺的原始工具——砭石。在美國日本和南美的博物館中也有類似的石具。
砭石與針灸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中醫理論和經絡理論為指導的。較早的經絡理論是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寫在帛上的醫學記載,其中寫了11條經脈(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灸療和以砭啟脈的內容。可見砭石針灸的起源早于中藥。著名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之《靈樞》部分,又被稱為“針經”,書中寫有許多砭石的內容。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砭石療法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