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睡眠時,頭與枕頭不適當,導致頸肩部疼痛,故稱落枕。現代醫學認為是頸肩部肌纖維炎所致。中醫學認為是外感風寒濕等外邪侵入,致使頸肩部經筋的絡脈血氣運行不暢,氣滯血瘀肌凝而引起此疾患砭石,本病證起病較突然,常于睡眠起床時發作,平時頸項肩已有勞損,加之夜間受風寒濕侵襲所致。
二、臨床表現:
1、主要癥狀(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
是頸肩部疼痛,頸項轉動不靈活,乃至轉動艱難,病情程度輕重不一,可伴有全身倦懶困乏,甚者輕度發燒,頸肩部局限性疼痛。
2、臨床分型:
根據臨床病情程度,可將病型分為局限型和廣泛型。 局限型僅限于頸肩部的淺層,檢查到頸部經筋僵緊或細索狀條狀物(筋結病灶),觸壓性疼痛。廣泛性病證:病變范圍較廣泛,可波及一側頸肩部的淺部和深部肌筋層,甚至牽涉至頭部一側疼痛,除注意患者的一般素質是否有頸椎骨質增生,勞動外傷病以外,與本病作必要的鑒別診斷。
3、體征:
在進行醫療常規檢查基礎上,必須進行經筋痹證病灶檢查,要查明經筋病灶的分布屬于陽明,少陽和太陽經筋等痹證的大小及范圍,其原發病灶和繼發病灶的關系,取得準確經筋及其循經筋痹證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的前提條件,鑒別病灶的深淺層和前后經筋分布,單純局限性落枕患者的病灶多為前者胸部缺盆上至完骨穴處的胸索乳突肌受損,肌肉僵硬,左右不能移動而疼痛,即在頸前部多為陽明經筋痹證:為胸索乳突肌痙攣的落枕,頭部斜向患側,在其后的落枕為少陽經筋痹證,病灶為斜方肌的表層,分布在項、頸、肩和肩胛間頭斜向患側,面積較大。當睡眠時肩部易暴露于外,易受風寒濕邪侵襲,較常見的這一少陽經筋痹證,表現為頸背活動受限,向患側運動功能障礙,疼痛時牽及頸部,上肩部,患側隨斜方肌緊張有顯著壓痛,可查到條索狀肌束攣縮的兩頭較細,中間粗的疼痛病灶。后頸部落枕多為太陽經筋痹證,多為肩胛提肌,后項背部的斜方肌,表現為仰頭左右不能移動,項部和肩胛間僵硬,肩胛骨背部疼痛,頭不能左右前后轉動項部肌緊張僵硬,低頭時痛甚。查體時發現項背脊柱旁肩胛骨內側明顯疼痛在大椎兩側肩井,膏肓穴壓痛,并有橫向肌束攣縮性條索物的壓痛。多數病例為廣泛性,而分不清是哪一條經筋痹證,常見有淺層和深層或兩條經筋并存多條肌束攣縮,調理前必須分清層次和肌束條索物定位。
4、調理方法:
砭術(相關鏈接:《砭石使用》)調理前要分清落枕的經筋痹證中的痛點,病灶的筋結肌束攣縮的條索狀的位置和采用“以痛為腧”取穴,及其經筋痹證的分布范圍。
砭術調理作用(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機理:根據《砭經》和砭石物性檢測:砭具在人體施以動的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使砭具發射出超聲波脈沖導致機能的生化效應,改變肌束細胞膜的通透性,降低肌細胞的鈣離子的濃度,維持了離子在肌細胞中的穩定平衡,緩解肌束和血管的攣縮的解痙作用;砭具還存在遠紅外線波譜輻射的物性特征,可穿透皮膚和經筋改善微循環,行氣活血,以熱補祛濕散寒,活血化淤,以砭錐或砭板角部按壓提插作用于“以痛為腧”的痛點病灶,直達病所,行氣散結,以提高痛閾而止痛。
總之,疏理經筋解除肌束和血管的攣縮,行氣散結,止痛,證實砭術調理落枕取得較好的療效。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落枕 砭石 砭術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