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臨床資料:
11例原發性痛經患者均為我院婦科門診病人,年齡16-28歲,已婚未孕者6人,未婚者5人砭石,經檢查均未發現可致痛經的器質性病變。其中8人既往經期用過非麻醉性鎮痛藥物止痛。我們按中醫辨證將病人分為三型:經前或行經少腹脹痛或陣痛,伴胸脅、乳房脹痛,經色紫黯或有血塊,脈弦者為氣滯血瘀型,7人;經前或行經少腹冷痛,牽及腰脊酸楚,喜按得熱則舒,月經量少色淡、夾有血塊,有經期涉水、淋雨等誘因者為寒濕凝滯型,2人;行經至經凈后小腹綿綿作痛,且有下墜感,經水色淡質清,面色蒼白,聲低氣短以及腰痛酸軟者為氣血虛弱型,2人。
二、調理方法:
氣滯血瘀型:主穴:三陰交、合谷,備穴:關元、子宮、十七椎下,方法:經前2-3天起,每天一次,用砭錐刺激三陰交、合谷穴各10分鐘;行經期用砭錐刺激三陰交、合谷穴共10分鐘、用砭術(相關鏈接:《砭石使用》)之刺法及扭法刺激十七椎下穴10分鐘、用擦法刺激關元及子宮穴10分鐘。
寒濕凝滯型:主穴:關元、子宮,備用穴:足三里、十七椎下,方法:經前2-3天起,每天一次,用溫法及擦法刺激關元、子宮穴20分鐘;行經期每天一次,用溫法及擦法刺激關元、子宮穴10分鐘、用刺法及扭法刺激足三里、十七椎下各10分鐘。
氣血虛弱型:主穴:足三里、合谷、十七椎下,備穴:關元、子宮,方法:行經期每天一次,用刺法及扭法刺激足三里、合谷各5分鐘、十七椎下各10分鐘,用溫法及擦法刺激關元及子宮穴10分鐘。
三、療效觀察:
11例病人痛經均有不同程度緩解,其中8人明顯緩解。原來服用藥物止痛的8人中,有5人在調理期間可不服用藥物止痛。隨訪9例,其中6例在調理后的下一個經期,痛經較調理前明顯減輕,可不用藥物止痛,其余3例繼續服用藥物止痛。
四、體會:
痛經雖然無須住院調理,但給患者造成身心痛苦,影響生活和工作質量,故不少病人為此反復求醫。有的患者對頻頻用藥尚有顧慮。砭石療法(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具有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功效(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且安全可靠、簡便易行,稍加指導后,患者即可在家調理。除背部十七椎下穴需別人幫助外,其余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均可自行調理,時間上也可自己掌握。
原發性痛經的發生還受精神、神經因素影響,通過砭石療法調理,患者減輕了痛苦、樹立了不用藥物就可戰勝痛經的信心,減輕了焦慮、恐懼等不良刺激,也有助于取得療效。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痛經 原發性痛經 砭石療法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