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表現:多表現為頭昏腦脹砭石,心煩郁悶,全身酸脹,倦怠無力,胸腹灼熱,四肢麻木,甚則厥冷如冰。邪人氣則作腫作脹;人血分則為蓄為淤;遇食積痰火,結聚而不散。則脘腹痞滿,甚則惡心、嘔吐。
2、急重表現:起即心胸憋悶煩躁,胸腹大痛,或吐或瀉,或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甚則卒然眩暈昏倒,面唇青白,口噤不語,錯厥如尸,手足厥冷,可頭額冷汗如珠,或全身無汗,青筋外露,針放無血,痧點時現時隱,唇舌青黑,均為病情危重的表現。現代醫學認為,痧是皮膚或皮下毛細血管破裂,是一種自家溶血現象,易出現在經絡不通暢,血液循環較差的部位,它不同于外傷淤血、腫脹。相反,泗水泗濱砭石刮痧(相關鏈接:《刮痧的方法有哪些》)用具刮痧可使經絡(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通暢,淤血腫脹吸收加快,疼痛減輕或消失,所以刮痧可以促進疾?。ǜ?a href="http://www.bubum.cn" style="cursor:text;text-decoration:none;">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的早日康復。不同痧象的臨床意義刮痧療法,利用其泗濱砭石刮痧板作用(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于體表后,皮膚便對于這種刺激產生各種各樣的反應,主要是顏色(相關鏈接:《砭石的顏色》)與形態的變化,人們把這種征象稱之為“痧象”。常見的痧象包括體表局部組織潮紅、紫紅或紫黑色淤斑、小點狀紫紅色疹子,與此同時還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熱痛感。皮膚的這些變化可持續數日。只要用刮痧板(相關鏈接:《泗濱砭石刮痧板》)刮拭數分鐘,凡有病源之處,其表面輕可見微紅、紅花朵點;重則成斑塊、結節,甚至青黑塊皰,觸之略有阻或隆突感。較嚴重之青黑斑塊于刮痧板刮拭時,則會有痛感。如無病痛,則無反應,亦不覺疼痛。不同“痧象”,主要是指痧疹出現的部位不同與痧疹本身的形態不同,對疾病的診斷、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病程、預后的判斷有一定的臨床參考意義。一般痧色鮮紅,呈散點狀,多為表證,表明病程短,病情重,預后好。隨著刮痧的調理,痧象顏色由暗變紅。表明病程長,病情重,預后差。隨著刮痧的調理,痧象顏色由暗色變紅,由斑塊結節變成散點,說明病情在好轉,調理是有效的。一般說來,健康人或屬減肥、美容及保?。ǜ?a href="http://www.bubum.cn" style="cursor:text;text-decoration:none;">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刮拭者,多不易出痧、或痧象不顯著。
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解釋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關系,利用調整五臟間生克乘侮關系來治病。
1、肝木乘脾土,則臨床上見肝脾不和證,調理時一般是采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的方法。
2、腎生肝,(水生木)腎精能滋養肝脾不和證,即“水能生木”,當“腎水”不足時,肝木失養,病人出現“肝陽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證,調理時要滋水涵木,肝陽上亢的證候可以得到改善。
3、腎助脾(火生土),脾的運化功能需要腎陽的幫助才能正常進行,如果腎陽虛導致脾陽虛,臨床上出現脾腎陽虛證,產生腹瀉、水腫等證。治宜溫補腎火,資助脾陽(溫腎健脾)的方法。
4、脾益肺(土生金),脾氣健運,將飲食精微運輸給肺,從而保持肺的功能正常,脾虛精微不升,廢濁不降,容易產生痰濕,出現痰多,咳嗽等肺的癥狀(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調理則需健脾化痰,即“培土生金”健脾補肺的方法調理,往往取得較好的效果。
5、腎濟心(水火相濟),腎主水,心主火,腎藏精。正常時,心腎互濟,心助腎以陽,腎助心以陰,互相交往,保持平衡狀態,中醫叫“心腎相交”。如腎水不足,則不能滋潤心陽,就會引起心火亢盛的癥狀,出現“心腎不交證。”調理應當滋腎水(陰)降心火,使病證得以痊愈。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刮痧 砭石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