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中穴
位置:胸部前正中線,兩乳頭之間,平第四肋間隙。
主治:寬胸理氣,宣肺降逆,寧心除煩。適用于情志不舒、胸部脹悶。心悸氣短、失眠多夢、氣喘、呃逆等病癥。
感覺:局部按壓有微脹感。
中脘穴
位置:腹正中線,臍上4寸處砭石,詳見上述圖解。
主治: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脾胃,健脾化濕,和胃降逆,安神定志。適用于胃腸功能紊亂、胃痛胃炎、便秘腹瀉、嘔吐、腸鳴、心慌失眠等病癥(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是中醫治療(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脾胃疾病(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的重要人體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之一。
感覺:局部按壓有脹麻感。
天樞穴
位置:肚臍旁開2寸處。
主治:調理脾胃,理氣和中。適用于胃腸功能紊亂、腸鳴腹瀉、腹痛腹脹、大便不暢、腸炎、水腫、月經不調等病癥,對減肥有一定作用(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
感覺:局部按壓有沉脹感,有時可向下發散。
氣海穴
位置:腹正中線,肚臍下1.5寸處。
主治:升陽補氣,益腎固精。適用于氣虛乏力、脘腹脹滿、腸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遺精等病癥。為補氣要穴,有強壯和保健(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的作用。
感覺:局部按壓有沉脹感并向下腹發散。
關元穴
位置:腹正中線,肚臍下3寸處。
主治:溫腎減陽,回陽固脫,增補元氣,通調沖任。適用于虛癥、神疲乏力、元氣不足、性功能低下、腹瀉腸鳴、遺精、陽痿、小便頻數、月經不調、痛經、帶下、不孕及慢性病的恢復,有強壯作用。
乳上穴
位置:位于胸部,在鎖骨中線上,第四肋間隙直上1口寸處(1口寸即兩口角間距離)。
作用:清熱解毒,理氣止痛。
主治疾病:乳癰妬乳,肋間神經痛。
胸膛穴
位置:位于胸部,兩乳頭之間,胸骨體的兩側緣,與乳頭相平處。
作用:宣肺止咳,和胃降逆,溫通胸陽。
主治疾病:咳嗽、喘息、咳血、吐血、嘔吐、食不下、咽干、噎膈、食管痙攣、胸痹、心悸、怔忡、背痛、乳癰、少乳、消渴。
龍頷穴
位置:位于胸部,胸骨中線,當胸骨劍突直上1.5寸處。
作用:溫中散寒,和胃降逆。
主治疾病:胃脘寒痛、噎膈、嘔吐、喘息、胸痛。
肋頭穴
位置:位于胸骨兩側,平第二及第三肋骨頭上緣處,左右共4穴。
作用:止咳平喘、化痰散結。
主治疾病:咳嗽、支氣管哮喘、胸膜炎、呼吸困難、癥瘕、呃逆、肋間神經痛。
臍上臍下穴
位置:位于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0.5寸與臍下0.5寸處。
作用:補益肝腎,理氣調腸。
主治疾病:腹部膨脹、腸鳴下痢、腸炎、腹直肌痙攣、水腫、疝氣、小兒陷囟、囟門不合、婦科病。
臍中四邊穴
位置:位于腹部,臍中上、下、左、右各開1寸處(包括水分穴、陰交穴兩穴)。
作用:消食導滯,理氣和胃,息風止痙。
主治疾病:消化不良、胃脘疼痛、腹中雷鳴、泄瀉、急性胃腸炎、慢性胃腸炎、胃痙攣、胃擴張、痢疾、疝氣、小兒暴癇、一切痙攣性病癥、水腫、食物中毒。
三角灸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以患者兩口角的長度為一邊,作一等邊三角形,將頂角置于患者臍心,底邊呈水平線,兩底角處是該穴。
作用:調理氣機,溫里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疾病:繞臍痛、腹痛、冷心痛、腸炎泄瀉、胃痙攣、疝氣偏墜、奔豚氣繞臍上沖、婦人不孕、兩丸蹇塞、狐疝。
子宮穴
位置:位于下腹部,正中線,臍中下4寸,中極穴旁開3寸處。
作用:調經止帶,理氣和血,升提下陷。
主治疾病:月經不調、子宮下垂(脫垂)、崩漏、陰挺、痛經、不孕癥、子宮內膜炎、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血腫、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睪丸炎、前列腺炎、臌脹虛腫、腰痛、闌尾炎等。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腹部穴位 胸部穴位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