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咳嗽有痰砭石,或清稀或黏稠,或不易排出,兼有咽癢、喘息等癥。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咳嗽為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而發病。外感咳嗽系肺失和降,風邪作祟,多屬肺;勞思內傷,水液停聚生痰多屬脾,腎氣虛衰攝納無權,會咳嗽氣促。咳嗽的主要病機是痰飲停留于肺系,刺激氣道引發本病。
【辨證】
1.外感咳嗽
起病急,咽喉或癢或痛,先為干咳,幾日后有稀痰或痰少,可伴發熱、惡寒、流涕、頭身痠痛等表現。
(1)風寒襲表
咳嗽白痰、鼻塞流涕、惡寒發熱、頭痛、周身痠楚,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2)風熱犯肺
咳嗽黃痰,黏稠難以咳出,口干咽痛,頭痛身熱,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3)燥熱傷肺
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甚則痰中帶血,咯痰不爽,鼻燥咽干,胸悶而痛,頭痛發熱,便干尿赤,舌紅少津,苔薄白,脈細數。
2.內傷咳嗽
病程較長,反復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一般秋冬加重,春夏減輕,甚至常年咳嗽不斷,發為咳喘重癥。
(1)痰濕阻肺
咳嗽痰多,色白,呈泡沫狀,易于咯出,咳聲重濁,胸部滿悶或喘促短氣,納呆腹脹,舌淡,苔白膩,脈濡滑。
(2)肺腎陰虛
干咳無痰或痰少,時或咯血,口干咽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
(3)脾腎陽虛
咳嗽氣喘,動則尤甚,痰液清稀,面色淡白,形寒肢冷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舌淡,苔薄白微膩,脈沉遲無力。
(4)肝火灼肺
咳嗽氣逆,陣陣而作,痰少而黏,咯吐不爽,甚則痰中帶血,脅肋脹痛,咽喉干癢,目赤,口苦,便秘溺赤。舌邊尖紅,苔薄白,脈弦數。
【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
1.治則:清熱宣肺,祛痰除濕,健脾舒肝。
2.基本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及處方:
(1)外感咳嗽
a.肺俞、列缺、合谷、曲池點壓;
b.天突守法;
c.沿手太陰、手陽明經上肢段刮法;
d.頭后足太陽經、督脈段刮法。
(2)內傷咳嗽
A.痰濕阻肺型
a.肺俞、太淵、太白、豐隆、內關點壓;
b.脾之大絡滾法;
c.中脘、天突守法;
B.脾腎陽虛型
a.足太陽經脾俞至腎俞段熨法;
b.下脘、命門守法;
c.云門、中府點壓。
C.肺腎陰虛型
a.肺俞與大椎連成三角型刮法;
b.上肢手太陰經擦法;
c.命門及八髎擦法。
D.肝火灼肺型
a.尺澤、陽陵泉、太沖、行間點刺;
b.右脅沿肋下緣刮法;
c.足厥陰經電動砭震振法;
d.太陽皮部擦法。
3.加減
咽喉腫痛加少商點刺,風寒加外關、風門點壓;咳逆咯血加孔較點刺;胸脘痞悶加足三里點壓。
4.方義
手太陰與手陽明經互為表里,同用以清肺止咳化痰;肺俞是背部肺氣之注,列缺系肺之絡,合谷是手陽明原穴,配曲池共同疏風祛邪,通利肺氣;天突位于咽喉,可止咳肅肺;頭后督脈、膀胱經施以刮法可疏風清肺,解表散寒;肺之原穴太淵與脾之原穴太白,配肺俞,健脾以生肺氣;脾為生痰之源,脾肺同取,標本合治。豐隆為足陽明經的絡穴,取其推動脾胃之氣,氣行津布則痰濕分化;內關在此可寬胸。脾之大絡健脾較佳;中脘、天突為任脈之穴,理氣除滿悶。云門、中府止咳宣肺;下脘命門滋補脾腎二臟。大椎與肺俞同時施以刮法,既可清火,又可宣肺。尺澤為手太陰穴,瀉肺熱;陽陵泉為足少陽經合穴與足厥陰經原穴太沖共同清瀉肝膽邪熱以制肺陰受灼;右脅為肝之解剖位置,刮可清肝熱,理肝氣。足厥陰經、太陽皮部可調整臟腑陰陽。
【注意事項】
本癥在調理期間禁冷浴,忌辛辣食物。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砭石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