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刮痧的部位
1.頭部:百會穴(中暑是急癥,用泄法)
2.頸背部:風池、大椎、心俞
3.胸部:膻中
4.上肢部:曲澤、曲池
5.下肢部:委中、涌泉(用挑刮法,用腕力挑刮涌泉)
《手指刮痧歌》
常刮拇指健大腦
常刮食指胃得春
常刮中指保心臟
常刮無名指健肝臟
常刮小指健雙腎
刮痧禁忌
1.刮痧后輸液會發燒,因為刮痧后氣血運行旺盛,輸液則有涼血功能,易導致發燒,較好輸液后刮痧。
2.刮痧出痧后30分鐘以內忌洗涼水澡。
3.再次刮痧時間需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標準。
痧象
痧的過程是一種血管擴張至毛細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膚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現象,這種血凝塊不久即能隨著皮膚的代謝功能潰散消失。
刮痧的手法
泄法:速度快、力量大
補法:速度慢,力量小
平泄平補法:速度中等,力量中等
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與主治
啞門:后發際直上0.5寸,主治舌強不語,癲狂癇,頸項強痛。
大椎穴:在第七頸椎和NO.I胸椎棘突間,主治發熱、瘧疾、中暑、咳嗽、哮喘、肩背痛、身體虛弱、氣血不足。
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主治咳嗽、氣喘、肺炎、肺結核、胸膜炎、咽喉腫痛、鼻塞及背部疾病(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
心俞: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主治心痛、心律不齊、心動過速或過緩、精神病、癇癥、失眠。
膈俞:在第七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主治嘔吐、呃逆、氣喘、吐血等上逆之癥,貧血、癮疹、皮膚瘙癢、潮熱、盜汗。
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主治肋痛、黃疸、吐血、結膜炎、失眠、近視、夜盲、脊背痛。
膽俞:在第十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主治肝臟及膽囊疾病、嘔吐、腰背痛。
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主治肋痛、黃疸、消化不良、慢性腹瀉、肝脾腫大、貧血、浮腫、失眠。
胃俞: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主治胃病、消化不良、慢性腹瀉。
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主治遺精、陽痿、遺尿、尿路感染、尿潴留、月經不調、耳鳴、耳聾、慢性腹瀉、慢性腰背痛。
大腸俞:在第四腰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主治腸道疾病、急慢性腰痛、坐骨神經痛。
小腸俞:第五腰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主治通腸利腑,清熱利濕、腰骶痛、膝關節痛。小腹脹痛、小便不利、遺精、白帶。
膀胱俞: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主治通調膀胱,清熱利濕。小便不利、遺尿、腰脊強痛、腿痛、泄瀉、便秘。
刮痧手法主要用砭石材料制成形狀各異的刮痧板,因砭石是由五億五千萬年前古生代寒武紀到奧陶紀形成的深海沉積石灰巖,隨造山運動抬升出海面,再經6500萬年前一顆特殊隕星撞擊魯西南地區,撞擊地表巖層產生爆炸,在高溫、高壓、等離子環境中,星際物質與地表巖層相互交融、滲透,較后落在地表,形成浮石,即泗濱砭石。作用于人體特定穴位觀察人體微循環改善情況的檢測表明:該石可以顯著加快甲襞微循環的血流速度,其增加值可達20%以上而且效果(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是持續的。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砭石 刮痧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