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在骶部,當后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名詞解釋:腰,腰部也。俞,輸也。腰俞名意指督脈的氣血由此輸向腰之各部。本穴物質為長強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因其散熱冷縮水濕滯重,上不能傳于腰陽關穴,下不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入秋以來,小兒尤其是嬰幼兒(6月齡—2歲)腹瀉發病率開始升高,每年8月中旬至12月是小兒秋季腹瀉的多發季節。砭石調理腹瀉有妙方。
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腹瀉時,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排便時有緊迫感、肛周不適、失禁等癥狀。本篇將分析腹瀉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以及砭石調理法。
秋季腹瀉,顧名思義,發生在秋冬季的腹瀉病。孩子感冒后,常常出現拉肚子,大便像水或蛋花湯一樣,大多沒有特殊的腥臭味,每天可達十幾次。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
腹瀉是一種常見癥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