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單純性膈肌痙攣外,胃腸神經官能癥、胃炎、胃擴張、胃癌、肝硬化晚期、腦血管病、尿毒癥、胃或食道術后亦可引起膈肌痙攣
【臨床表現】
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音短促、頻頻發出、不能自控為主癥。常伴有胸膈痞悶、胃脘不適、情緒不安等。偶然發作者多可短時間內不治自愈;也有持續數日甚至數月、數年不停者。
【病因病機】
呃逆的病因多由飲食不當、情志不遂正氣虧虛所致。胃失和降、氣逆動膈是呃逆的主要病機。病位在膈。
【診斷】
除呃逆的癥狀(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以外砭石,應做胃腸鋇劑X線透視及內窺鏡檢查可診斷胃腸神經官能癥、胃炎、胃擴張、胃癌等病癥(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在兼有其他癥候表現或長久不愈時可做肝、腎功能及B超、CT等檢查可診斷肝硬化、尿毒癥、腦血管病以及胸腹腫瘤等。
【辨證】
1.胃寒停滯
呃逆常因感寒或飲食生冷而發作,呃聲沉緩有力,遇寒則重,得熱則減,苔薄白,脈沉緩。
2.胃火上炎
呃聲洪亮有力,沖逆而出,口臭煩渴,喜冷飲,尿赤便秘,苔黃燥,脈滑數。
3.氣機有滯
呃逆連聲,常因情志不暢而誘發或加重,胸脅滿悶,脘腹脹滿,噯氣納減,腸鳴矢氣,舌苔薄白,脈弦。
4.脾胃陽虛
呃聲低長無力,氣不得續,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溫、喜按,面色 白,手足不溫,食少乏力,大便溏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
5.胃陰不足
呃聲短促而不得續,口干咽燥,煩躁不安,不思飲食,或食后飽脹,大便干結,舌質紅,舌苔少而干,脈細數。
【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
1.治則:溫中散寒,通降腑氣,降逆止呃。
2.基本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及處方
a.膈俞、內關、中脘、天突、膻中、足三里點壓;
b.背部胃俞、肝俞先點壓,然后連線施以刮法;
c.膻中至下脘劃法;
d.伏兔拍法。
3.加減
胃寒加中脘及兩脅熨法;胃火上逆加下脘振法;肝郁氣滯加期門振法,太沖、行間點刺;脾胃陽虛加背部脾胃俞連線熨法。
4.方義
本病病位在膈,因此無論寒熱虛實,均可用膈俞,利膈止呃;內關穴通陰維脈,又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可寬胸利膈,暢通三焦氣機,為降逆要穴;中脘、足三里和胃降逆,不論胃腑寒熱虛實用之均宜;天突位于咽喉,可利咽止呃,膻中穴近膈,又為氣會穴,功擅理氣降逆,使氣調則呃止;伏兔在下肢,遠取胃經要穴可降逆和胃而止呃。
【醫案舉例】
廖女士 66歲 退休干部 1999年3月
呃逆,自1968年始作,頻發,時作時止。30余年痛苦萬分。西醫診斷為胃腸神經官能癥。經中西醫調理數年無效。
觀患者體貌,瘦弱,面赤顴紅。有耳鳴如蚊聲,失眠,便秘,咽干口燥,煩躁而不發怒,有時腰痠膝軟。舌紅苔少,舌體瘦,脈弦細數。
辨證:陰虛氣逆,肝郁氣滯。
立法:滋陰降逆,疏肝理氣。
砭術(相關鏈接:《砭石使用》)調理:膈俞、胃俞、肝俞點壓,然后使用(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砭板弓背施以刮法;膻中、鳩尾、上脘、中脘連線,使用砭砧側面施以豎擦,使用砭錐尖部在足三里、伏兔、風市、三陰交點壓,肩井穴拍法。
調理約30分鐘,呃逆頻頻,聲音漸洪亮,自覺有大量氣體自口而出,亦矢氣漸多。口渴消失。隔日繼續砭術調理。2次后,呃逆明顯減少。調理3次后,呃逆消失。后使用砭佩做膻中穴守法,每日8~13小時。隨訪,未再發呃逆。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砭石 呃逆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