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是由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以局部神經功能缺失為特征的一組疾病(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包括顱內和顱外動脈、靜脈及靜脈竇的疾病,但以動脈疾病為多見。
一、中風食療方
(1)三味粟米粥:取荊芥穗、薄荷葉各50克,豆豉150克,水煎取汁,去渣后入粟米(色白者 佳)150克砭石,酌加清水共煨粥。每日1次,空腹服。適用于中風后言語蹇澀、精神昏憒者。
(2)羊脂蔥白粥:取蔥白、姜汁、花椒、豆豉、粳米各10克,羊脂油適量,加水共煨粥。每 日1次,連服10日。用于預防偏癱。
(3)五汁童便飲:取姜汁、藕汁、梨汁、蘿卜汁、白糖水、童便各等量,入瓶混勻,用炭火煎煮片刻即成。每日1次,空腹服12毫升,溫開水送下。適用于本病之筋骨軟弱、氣血不足者。
(4) 大棗粳米粥:以黃芪、生姜各15克,桂枝、白芍各10克,加水濃煎取汁,去渣。取粳米1 00克,紅棗4枚加水煨粥。粥成后倒入藥汁,調勻即可。每日1次。可益氣通脈、溫經和血, 用治中風后遺癥。
(5)豆淋酒:取小黑豆適量炒焦,沖入熱黃酒50毫升。趁熱服。服后溫覆取微汗。用治中風 后遺癥以及產后中風、四肢麻木等。
(6)蚯蚓散:取活蚯蚓60克置新瓦上,文火焙干研末后裝入膠囊。日服2次,每服2粒。適用 于腦血栓形成,腦梗塞,偏癱者。
砭石【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
1.治則:理氣活血,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肝熄風,清熱豁痰,醒腦開竅。
2.基本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及處方
(1)中風先兆
a.曲池、風市、足三里先點壓后拍法;
b.絕骨點壓;
c.合谷點刺;
d.百會守法;
e.手少陰、手厥陰經刮法。
(2)中經絡(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
a.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點壓;
b.太陽皮部和陽明皮部遍刮。
(3)中臟腑
A.閉證
a.十宣、水溝、內關、勞宮、豐隆、太沖、素髎點刺;
b.百會守法。
B.脫證
a.關元、神闕熨法;
b.足太陽經循經劃法。
3.加減
有口眼斜加地倉、頰車、內庭、行間點刺,氣虛血瘀加氣海振法,血海點壓;頭暈加風池、完骨、天柱刮法;尿失禁或尿潴留加中極、關元振法。
4.方義
曲池、合谷、風市、足三里、絕骨理氣活血、陽明氣血調和則肢麻、乏力諸證消除。百會調諸陽之氣。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均為上肢腧穴,可治上肢不遂。風病多犯陽經,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明經氣血通暢,正氣得以扶助,使機體功能逐漸恢復。取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以利下肢氣血貫通。太陽、陽明皮部可振興陽氣,疏通絡脈。
十宣可救急,水溝、內關、太沖、豐隆等點刺可醒腦開竅,清熱豁痰,勞宮可清心瀉熱。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交會穴,可扶助元陽;神闕為生命之根蒂,真氣所系,二穴熨法,以求益氣固脫。足太陽經劃法振興正氣,回陽救逆。
【醫案舉例】
鄧先生 63歲 退休干部 2003年3月
有高血壓史,經常頭暈頭痛。3月18日突覺頭暈惡心,突然仆倒,失語,昏迷。即送醫院急救。經西醫診斷為腦溢血,向家屬送達病危通知。
砭術(相關鏈接:《砭石使用》)調理,首先取手厥陰心包徑循經刮法,百會、膻中守法,內關、外關點壓法,后取大椎穴及周圍擦法,合谷點刺,雙顳部刮法。每日2次,每次約30分鐘,守法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每日約5小時。2日后語言清楚,精神恢復。5日后起床行動,肢體靈活,15日經腦部檢查,恢復正常。
【按語】
該患者為中風急癥,因施以砭術及時,而轉危為安。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中風 砭石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