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1978年本人與湖南省博物館周世榮研究員合寫并發表在童年《文物》雜志第11期)。
一、砭石是我國古代較早使用(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的一種醫療工具,是石器時代的產物。古籍中有關砭石的傳說和記載很多。醫書方面如《黃帝內經》中提到:“東方之域,......其病為癰腫,其治宜砭石。”⑴又:“故其已成膿血者,豈唯砭石、鈹(音披)鋒之所取也》。”⑵《難經》也說:“畜則腫熱,砭射之也。”⑶其他如《山海經》記“高氏之山”和“梟麗之山”砭石,“其下多針石”,據晉代郭璞注,針石就是砭針或砭石的別稱⑷。《管子》也有“痤組之砭石”的⑸。其他類似文字還有不少。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一批帛書中,有幾種著作年代早于《黃帝內經》的古佚醫書,也都提到用砭石治病。如帛書《脈法》提到用砭石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癰腫,其中“砭”字書作跽,? ⑹,與帛書《五十二病方》中的磯⑺相同,都是砭字的古寫。在《玉篇》及《黃帝內經太素》的古傳本保留了這種“磯”的寫法⑻。可見用砭石治病由來已久,而且是民間廣泛應用的一種療法。
我國古代針灸醫療用的針,就是在砭石的基礎上產生的。東漢時虔氏已提到砭石是鐵針的前身:“石,砭石也。季世無佳石,故以鐵代之耳。”⑼這里說的以鐵代石,是在人們開始使用金屬工具以后的事。但是從砭石衍化出來的陶針、磁鋒之類的簡易醫療工具延續不斷地流傳在民間和少數民族地區⑽。沿用砭石舊稱及其遺制用于切破癰膿的“砭鐮法”,也被一些外科學著作所采用⑾。
然而,盡管我國古代文獻中不乏砭石調理地資料,迄今為止在考古發掘中卻極少有關實物發展的報道。這很可能是由于兩種原。一、出土石器中多有尚未確定名稱和用途的,有待進一步研究考察。二、有些石器雖已確定名稱,但事實上用途并不單一。我們有理由認為,在已出土的小型石器工具中,包括了一定數量的砭石。根據我們所接觸到的部分資料,本人試在本文中初步探索砭石的種類、用法等問題,希望同志們予以糾正。
二、早在砭石尚未成為一種特地的醫療工具之前,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的石器(包括生產用、生活用以及作戰用的小型石器),,已有一部分兼用于醫療的目的。例如為了促進腫瘍破潰,小型的石刮消器、石刀、石簇、石錛、石鑿、石鐮之類,可以兼用作刺破皮肉、排除膿血的工具。又如為了解除、減輕、轉移肢體或內臟的疾苦,小型的石錘、石核、石環之類,可以兼用作敲擊或按摩調理的工具,這類早期的砭石包括不同類型的打制小型石器。在陜西沙苑地區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刮削器和石簇等⑿,就是這種早期砭石。
正是在這些兼用作砭石的小型石器的基礎上,逐步出現了經過磨制加工的某些供醫療用的砭石,從已發掘的石器中,根據出土環境及器物本身的特點,我們舉出以下幾種作為例子。
(一)、用于燙法的砭石——唐初楊上善說:“氣血未盛,未為膿者,可以石熨,瀉其盛氣也”⒀熨法有水、火二法。《砭經》說:“水者,溫石于水,以保其熱也。”“火者,煨于灰,以傳其熱也。”⒁后者還有在醋中淬沾,利用其余熱溫燙患處⒂。水熱的砭石,如1956年江西上高縣戰國墓出土一件放在鼎內的磨光穿孔石器⒃,可以用繩穿線放進鼎內水中,加熱應用(圖一)。火熱的砭石,如1964年長沙下麻戰國墓(M14)中出土一種扁圓形石器⒄,長6厘米,兩端有琢磨痕和火燒裂痕,一面光滑如鏡,顯然是經過煨熱用于燙熱的。
(二)、用于按摩(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的砭石——《砭石》說:“摩即按也,摩其周而不必振其骨。”⒅1964年湖南益陽桃博戰國墓(M5)出土一件凹面圓石⒆,直徑3.2厘米,內外兩面都有明顯的摩痕,凹槽中能容納一手指指腹,應是用于按摩體表的。又如1955年長沙燕子嘴漢墓(M5)填土中發現的一件由河卵石磨制成的圓柱形石器⒇,長約9.5厘米,末段窄細而圓鈍,頗與“九針”中的員針(21)相似
(三)、用于切割癰瘍,刺瀉淤血的砭石——楊上善說:“氣盛膿血聚者,可以砭石之針破去也。”(22)這類砭石的形態種種不一。其中:
有以鑿或錛的形式出現的。如1974年云南省大理國境內一寶塔(公元1153年即大寶七年建)塔基中,出土一件裝有很多藥材的竹樓,簍內有一件錛狀磨制砭石(23),石質細密光潔,長4.7、寬約3厘米,下端具有刃緣,兩側有明顯的用手指挾持使用的痕跡。值得注意的是。1965年湖南華容縣長崗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出生三件磨制精細的類似的錛狀石器。其中I式為長方形,長6厘米,一側上方有半圓缺口;Ⅱ式為近方形,長4.8厘米(圖二:5);Ⅲ式為正方形,長3.2厘米。三件都是單面斜刃,刃口銳利,作為砭石用,可以容易地切開皮肉。
有以刀形出現的,如1966年湖南長沙接駕嶺西南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石刀(24),長約6厘米、寬約2.3厘米,其中有一圓孔。
1、可用于燙法的火熱砭石(原長6厘米)2、可供按摩用的砭石(原長3.2厘米)及用法示意圖3、可供按摩用類似“員針”的砭石(原長4.7厘米)4、可供切割用的錛狀砭石(原長4.7厘米)5、可供切割用的錛狀砭石(原長6厘米)7、可供切割刺破用的鏃狀砭石(原長4.2厘米)8、可供叩擊用的棒狀砭石(原長6.5厘米)
有以劍形出現的。1955年鄭州商代遺址中出土的一種玉質小型劍狀工具(25),這是和古“九針”中的鈹針(又稱緋針)外形相似的一種玉質劍狀砭石(圖三:2)。
有以鏃形出現的。《本草綱目》提到石砮可用以刺百病癰腫(26),石砮指鏃形的砭石。1964年湖南益陽鹿角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五件石鏃(27),就是這種石砮之類(圖二:7)。這類鏃形砭石發展為“九針”中的鋒針,即后代所稱的三棱針。
有以針形出現的。其中有石制或骨制的,并由此發展出來的銅、鐵、鋼、金等質地的針或錐形狀器。江蘇吳江梅堰新石器時代遺址及邯鄲澗溝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各種骨針、骨錐等(28),就屬于這一類。
?? (四)、用于叩擊體表的砭石——這類砭石形體稍大,多呈棒槌狀。如湖南石門皂市商代遺址出土的石棒(29)長約13厘米,外表光滑,可供叩擊之用。
有的砭石帶有人工刻劃的涂飾。如1962年湖南霞流市胡家灣春秋墓葬中出土的一種刻有蟬形圖飾的石器(30),石質堅硬,半透明,背面鑿有系繩用的雙孔,與上述水熱的砭石相同。在砭石發展過程中還出現完全由人工制造的陶質砭石。如河北易縣戰國墓葬中出土的一種(31),略呈橢圓形,上面刻畫“雨師”現象,可供燙法及按摩之用。
以上所舉各類砭石,只是一些實物例證。由此不難看出,在出土石器中包括的砭石及其代用品,為數是很多的。事實上不僅在石器時代,砭石是一種廣泛應用的醫療工具,而且當金屬針出現后,砭石和針仍并用了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在后一個階段中,必然也會有一定數量的砭石實物存在。這篇短文,希望能對砭石的發掘、辨識和整理研究工作起到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
(1)《素問?異法方宜論》
(2)《靈柩?玉版》
(3)《難經?二十八難》
(4)《山海經?東山經》
(5)《管子?法法》
(6)中醫研究院史文獻研究室:《馬王堆帛書四種古醫學醫書佚書簡介》,《文物》1975年第6期。
(7)帛書《五十二病方》“??? ”
(8)《黃帝內經太素》卷19.
(9)服虔:《春秋左氏傳解》(據《駢字類編》卷150)
(10)如覃保霖《陶針療法(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1959年版)所介紹,現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仍用碎瓷片代砭石治病,就是其中一例。
(11)如元代的齊德之《外科精義》卷上《砭鐮法》及清代的《醫宗金鎰?外科心法要訣》卷61《癰疽砭法歌》等都是。
(12)? 安志敏《陜西朝邑大荔沙苑地區的細石器時代遺存》圖二?25《考古學報》1957年第三期。
(13)(22)? 見《黃帝內經?太素》卷19“知針石”楊上善注。 (14)(18)? 砭道人《砭經》,福建圖書館藏本。
(15)在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這類的記載:“燔小隋石,淬醯醋中以熨。”
(16)薛堯:《江西出土的幾件古銅器》圖六、七《考古》1963年第8期。
(17)(19)(24)(30)實物均存湖南省博物館。
(20)周世榮:《長沙東郊西漢墓簡介》圖三:2《考古》1963年第12期。
(21)? 《靈樞?九針十二原》:“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
(23)實物現存云南省博物館。
(25)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鄭州商代遺址的發掘》圖十一:5;《考古學報》1957年NO.I期。
(26)《本草綱目》卷10,砭石條。
(27)周世榮:《湖南益陽鹿角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圖一;5《考古》1965年,第10期。
(28)江蘇省文物工作從:’《江蘇吳江梅堰新石器時代遺址》圖版肆,17《考古)1963年第6期。中國科學考古研究所安安陽工作隊:《1972年春安陽后岡發掘簡報》圖五,7-8,,??? 《考古》1972年第五期。
??? ’
(29) 周世榮:《湖南石門縣皂市發現的商殷遺址》,《考古》1962年,第3期。
(30) 史樹青《古代科技事物四考》,《文物》1962年,第3期。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考古 砭石.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