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有其特殊的工具——砭石刮痧板,不需要刮痧油,均有市售。但民間常用瓷勺、玉鐲代替刮痧板(相關鏈接:《泗濱砭石刮痧板》),用香油、麻油、紅花油代替刮痧油。如用代替工具,則需要檢查代替品接觸患者皮膚的邊緣部位是否光滑,應無毛刺;是否圓鈍,應不銳利,以免刮傷皮膚。
刮痧是有一定的方向順序的。一般說來,大多是順勢單方向刮,切忌來回雙方向刮。如:頭部是以百會穴為中心向四周放射狀刮;頸、背(肩胛骨除外)、四肢部位都是向下刮;肩胛骨部則是順著肩胛骨向外刮;胸部則順著肋骨向外刮;腹部多為向下刮。
刮痧的整個過程均要使皮膚潤滑。手握刮痧板用力的大小以及手勢的快慢,決定了補法和瀉法。一般地說,用力大,手勢快,刺激量大是瀉法,適用于邪實病人;用力小,手勢慢,刺激量小是補法,適用于體虛病人;而平補平瀉則合于兩者之間。在一些特殊部位,如某些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需要加強刮的力量,則用刮痧板的角刮;又如四肢關節部位,可用手拍法,即直接用手在經過潤滑的關節上拍打。刮痧的手勢需要均勻,忌忽緊忽慢,用力也要均勻,忌忽重忽輕。刮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暖,同時要盡量刮出痧來為止,當然也不能強求出痧。【相關閱讀:刮痧的補瀉手法及如何運用】
另外還有一種直接用手的方法,用水做潤滑劑。也分為補法和瀉法。補法是醫者用雙手食指和大拇指擠捏皮膚,一下二下,如擠牛奶一樣,使皮膚充血出痧,也稱為擠痧。另一種瀉法是醫者的右手或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先在水中浸濕,然后提捏皮膚到一定高度,放開,使其恢復原狀,再重復提捏,像皮筋伸縮一樣使皮膚出痧,也稱為扭痧。注意要用水及時潤滑皮膚。
刮痧對于夏日感冒、中暑、肩周炎、頸椎病、落枕等很多疾病有較好的療效。但是對于高血壓、心臟病、血液病、腫瘤、空腹及身體極為虛弱等患者禁用刮痧。在這里介紹一下中暑的刮痧治法。中暑的表現前面已講過。治療時,以刮頸背部足太陽膀胱經和頸背部督脈為主。頸背部足太陽膀胱經指的是從頸部開始,沿脊柱兩側約1.5寸(骨度分寸法),一直刮到腰部以上,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
頸背部督脈,即從頸部一直沿脊柱往下刮到腰部以上,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如頭痛厲害,加刮頭部,重點是太陽穴,另刮印堂、合谷、曲池、足三里;若高熱,重點刮大椎穴,加刮曲池、合谷、少商(可放血)、足三里;惡心嘔吐,重點刮脾俞、胃俞,加刮中脘、合谷、足三里、膻中、陽陵泉、豐隆,或加刮小腿部足少陽膽經(可用手拍法)。心煩胸悶,加刮任脈、兩脅,用平補平瀉法。若病人比較虛弱,加刮腰部足太陽膀胱經及督脈,用補法,重點加刮腎俞、足三里。
[進入“養生保健”欄目,了解更多砭石養生知識]
【標簽:砭石刮痧 夏季刮痧 刮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