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是指胃的位置異常下垂,站立時胃小彎弧線較低點降至髂嵴連線以下。主要表現為進食后腹脹、噯氣、惡心、嘔吐,腹部下垂牽引感和壓迫感,腹痛或反射性腰痛,稍食則飽,食欲下降砭石,久之身體日趨消瘦。
【病因病理】
本病的發生常見于先天性特異體質或無力型體質、體型瘦弱不禁風者,以及長期從事站立工作或臥床少動、平素缺少體育鍛煉者,或與多次妊娠有關,部分人因腰椎前突改變腹腔解剖位置所致。由于膈肌懸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韌帶功能減退而松馳,腹內壓下降及腹肌松馳等,加上體形或體質等因素,使胃呈極低張的魚鉤狀,即為胃下垂所見的無張力型胃。嚴重者可同時伴有肝、脾、腎、橫結腸等下垂,稱為內臟下垂。中醫學認為本病是由脾胃元氣不足或中氣下陷所致。
【臨床表現與診斷】
(一)典型癥狀(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
輕度下垂者一般無癥狀,下垂明顯者有上腹不適,飽脹,腹部下垂牽拉感或壓迫感,腹痛和反射性腰脹痛等癥狀。以雙手向上托扶下腹時,腹脹墜痛癥狀有減輕的感覺。進食后明顯伴腹脹、惡心、噯氣、厭食、嘔吐、便秘等,有時腹部有深部隱痛感,運動后加重,平臥休息后疼痛可迅速消失。長期胃下垂者由于稍食即飽,食欲減退,又因運動使癥狀加重而不思活動,久則體質日趨瘦弱無力,可伴有神經衰弱和便秘、站立性昏厥、低血壓、心悸、失眠、頭痛等癥狀。
(二)重要體征
進食后上腹部反而下凹,站立時上腹部可捫及主動脈搏動,用手振動鼓起腹部可聞振水聲,且局部有壓痛。
(三)輔助檢查
1.上腹壓痛不固定,可隨體位改變,某些患者觸診時可聽到臍下振水聲,也有少數下垂明顯者同時有肝、右腎及結腸下垂征象。
2.超聲波檢查:飲水使胃腔充盈后,超聲波測出胃下緣下移入盆腔。
3.X線鋇餐檢查:為胃下垂較可靠的診斷方法。胃下垂程度以胃小彎切跡低于髂脊連線水平1~5厘米為輕度,6~10厘米為中度,11厘米以上為重度。
【砭石治療(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
(一)用砭石在胃脘部位做溫法30分鐘。
砭石溫法:以加熱后的砭石直接或間接地置于人體體表,進行溫烤,砭石溫法具有散寒活血的作用(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使用(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 砭石溫法時,切勿因溫度過高而造成皮膚的燙傷。
(二)患者俯臥,用砭石在脊柱兩側作推摩,反復三遍。沿脊柱旁1.5寸處,自下而上用砭石點撥法,如此反復3遍。手法要輕巧、有協調性。用砭石點按肝俞、脾俞、胃俞、小腸俞等穴,力度中等,每個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1分鐘。
砭石摩法:以砭石平面或側棱在體表作直線往復移動。砭石摩法具有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散風祛寒、溫陽補虛的功效(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應用砭石摩法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胃下垂時,較好使砭石與皮膚直接接觸。
(三)患者仰臥,將砭石貼在肚臍的右側,以順時針方向推摩腹部20~30次。然后用砭石配合著患者呼吸,緩緩下按中脘處,再慢慢松手,按摩的時間大約為10次呼吸的時間。
砭石推法:以手將砭石按壓于體表,作直線單向移動。施術者使用砭石時用力要穩,速度緩慢均勻。
(四)用砭石尖端按揉兩側之內關、足三里等穴位,每個穴位用砭石按揉2分鐘,以感覺酸脹為度。
砭石揉法:以砭石平面或邊尖,在體表擺動按揉。砭石揉法具有放松肌肉、活血祛瘀、行氣導滯、消腫止痛的功效。
【護理與防治】
(一)切勿暴飲暴食,宜少食多餐。
(二)戒煙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
(三)不要參加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特別是進食后。
(四)飯后散步有助于本病的康復。
(五)保持樂觀情緒,耐心堅持治療、食物調理和康復鍛煉,樹立戰勝疾病(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的信心。
(六)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有節,定時定量,對體瘦弱者應增加營養。
(七)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打太極拳等。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胃下垂 砭石療法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