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經麻痹,是面神經管內段的面神經急性非化膿性炎癥,造成病側面部肌肉癱瘓和口眼歪斜的一種急性周圍神經疾病(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又稱“面神經炎”。中醫稱其為“口眼歪斜”、“歪嘴風”、“面癱”;面神經麻痹較常見的是貝爾氏面癱,即一種原因不明的急性面癱,又稱特發性面癱。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砭石,但以年輕人常見。本病約70%~80%的患者經治療(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后,面神經功能完全恢復。根據面癱的程度,可對預后作出評估,不完全性面攤較完全性者的預后好,起病后2周內神經退變率小于90%者多可達到滿意的恢復。約15%~20%患者不能完全恢復功能,其中部分患者遺留“鱷魚淚”、“面肌抽搐”等后遺癥。
【病因病理】
面神經麻痹分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一)中樞性(即核上性)面神經麻痹
病變部位在面神經運動核上,如大腦腳、內囊、基底節、大腦皮層下及大腦皮層等處的病變,如腫瘤,腦血管栓塞或出血外傷,多發性硬化,腦膿腫,腦炎,腦動脈瘤,脊髓灰質炎。
(二)周圍性(包括核性與核下性)面神經麻痹
1.顱內疾患。自橋腦下部的面神經運動核、內耳道間的各種病變,均可導致此段面神經受損,如橋小腦角腫瘤(含聽神經膜瘤)、膽脂瘤、顱底腦膜炎、腦干腦炎、顱底骨折或出血。
2.顳骨內疾病。顳骨內病變引起的面神經麻痹較常見的有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結核性中耳炎,手術外傷,顴骨骨折,耳帶狀皰疹,以及中耳癌腫,頸靜脈球瘤,面神經瘤,聽神經瘤,轉移性腫瘤,外耳道和面神經先天性畸形。其中以復發性周圍性神經面癱、上唇及面部腫脹、舌裂為特癥的綜合征,其面神經病變亦可能在顳骨段。
3.頸面部疾病。常見的有頸上深部和腮腺的良性或惡性腫瘤,產傷,手術或面部暴力傷,耳源性頸深部膿腫等。新生兒面部神經麻痹除先天性畸形外,還可因妊娠后期胎位不正而面部受壓所致,或產程中由于產道狹窄、不當的產鉗助產等造成神經損傷,這種面癱多為不完全性,預后一般較好。
各種傳染性或中毒性面神經炎,如白喉、鉛中毒、梅毒等可致。神經結節病、白血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亦可引起面癱。
貝爾氏面癱病因多與寒冷和涼風的刺激,以及精神創傷,導致血管痙攣、缺血、水腫等,但確切病因至今未明。此外,少數患者有家族史,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臨床表現與診斷】
發病前常有受驚、受潮、吹風史或咽部感染史。少數患者于病前幾日可有莖乳孔區自發性疼痛、壓痛或面部不適等前驅癥狀(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起病急,多于晨起漱口或進食中發現面部一側(偶為雙側)僵硬,面頰動作不靈,臨床表現為面部肌肉的隨意運動障礙,不能表情。上部面肌隨意運動障礙時額紋消失,不能蹙額、抬眉,眼不能閉攏,用力閉眼時,眼球轉向外上方,日久可出現下瞼外翻,流淚,結膜及角膜干燥,發生結膜炎及角膜炎。面下部麻痹時,鼻唇溝平淺或消失,口角下垂并向對側歪斜,笑或露齒時更為明顯。吹口哨或鼓腮不能,閉唇鼓頰吹氣時,患側面頰鼓出較甚。說話欠清晰,進食時食物留在齒頰間的頰齦溝內,唾液自口角外流,飲水也易沿口角外流。不能發“波”、“坡”等爆破音。此外,視病變位置不同,可有舌前2/3味覺障礙,淚腺、涎腺分泌減少等。少數可有耳鳴、聽覺過敏、耳部皰疹等。
【砭石治療】(圖45)
砭石治療面癱適用于面癱的恢復期。
(一)用砭石點按百會、頭維、翳風、風池、太陽、攢竹、睛明、四白、聽宮、地倉、下關、頰車、人中、承漿等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10分鐘。
(二)用砭石在患側面部作抹法、揉法、擦法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15分鐘。
(三)在手陽明大腸經用砭石做推揉,并點按合谷穴共5分鐘。
圖45 面部砭石療法
【護理與預防】
(一)及時積極治療。
(二)患側顏面及耳后要持續保暖,防止風冷刺激。
(三)防止感冒。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面神經麻痹 砭石調理法 砭石療法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