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泗濱砭石”也稱“泗濱浮石(泗濱砭石)”,是由五億五千萬年前古生代寒武紀到奧陶紀形成的深海沉積石灰巖,隨造山運動抬升出海面,再經6500萬年前一顆特殊隕星撞擊魯西南地區,撞擊地表巖層產生爆炸砭石,在高溫、高壓、等離子環境中,星際物質與地表巖層相互交融、滲透,較后落在地表,形成浮石,即泗濱砭石。刮痧是我國民間傳統醫學、歷史源遠,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是通過刮痧儀等對人體經絡、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的刮拭,達到醫療、保健(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美容、減肥等功效(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的一門技術。
砭石刮痧,是用砭石刮痧板(無需任何介質)在人體一定的部位反復刮動,摩擦患者皮膚,以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疾病(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的一種方法。
砭石刮痧的原理是根據中醫十二經脈(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及奇經八脈,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運用手法強刺激經絡(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從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起源于舊石器時代,人們患病時,出于本能,用手或者石片撫摩、捶擊身體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時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緩解。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積累,逐步形成了砭石調理病的方法,即“刮痧”療法的雛形。
刮痧療法(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就是將刮痧器皿在表皮經絡穴位上進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結成像米粒樣的紅點為止,通過發汗使毛孔張開,痧毒(也就是病毒)隨即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痧癥是什么病?
“痧癥”是中醫書上常見的病名。所謂“痧”,就是用特定的工具在病人身上刮幾下,皮膚很快出現一些紫紅顏色(相關鏈接:《砭石的顏色》),類似細沙粒的點,人們據此將其取名為“痧癥”。
中醫書關于痧癥,有好多名稱,比較常見的有:轉筋痧、吊腳痧、絞腸痧、痧氣病、痧脹病等。
“痧”就是體內氣血瘀積、阻塞,一旦“不通”,病癥便隨之而來。借由刮痧可以排毒、去除淤積。“痧毒”由無法消化的食物或無法排除的代謝廢物累積而成,人體痧毒瘀積到一定程度,除了血液循環可能受阻外,還有許多液體的循環也可能受阻,如淋巴液、細胞外液、組織間液等。用西方醫學的觀點解釋,一旦液體流動受阻,就容易產生慢性筋膜炎,會感覺局部肌肉僵硬。而砭石刮痧就如同按摩,可以促進體內液體的循環,避免阻塞。
砭石刮痧用于不同的穴位與經絡,會對人體不同的反射區產生影響,所以刮不同的部位就會有不同的效果。例如,腰部經絡主腎,上背部主心肺功能,下背則主肝膽脾胃。位于頭、頸交界之際的肩頸部位,是砭石刮痧療法較常刮的部位,刮這個部位可以退燒、去暑、祛風寒。這個部位若是緊繃,會造成全身氣脈不通,所以患者一般都有肩頸一松,全身放松的體會。
砭石刮痧都能調理什么病?
砭石刮痧可調理許多病,如中暑、感冒、頭痛、胃炎、腹痛、失眠、風濕性關節病、慢性腰痛、坐骨神經痛、扭傷、落枕、心悸、呼吸困難、高血壓、貧血、經痛、生理不順、肥胖、精力減退、近視、咳嗽吐痰、扁桃腺炎、呃逆、胃痙攣、食欲不振、下痢、暈車、精神衰弱、乳汁不足、膀胱炎、兒童虛弱體質、夜尿癥、氣喘、濕疹、蕁麻疹、腫瘤、肝炎、糖尿病、習慣性便秘、痔瘡等常見病、急重病、疑難病的防治中,皆有一定或立竿見影的效果(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
另外堅持實施循經走穴刮痧,調理妊娠紋、靜脈曲張、增加兒童身高、提高視力、增強智能等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砭石 刮痧 疾病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