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德;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認為冬季天地萬物處于閉藏狀態,人們應早睡晚起,避寒保暖,但不能過度溫暖而使皮膚出汗,以保陽氣。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冬季氣候寒涼,較易使人引起寒癥,如室溫過低、衣著過薄或貧血者、營養失調者、體內激素失調者,在寒冷時會出現腰痛、失眠、關節痛、夜尿等癥。冬天里北風呼嘯,容易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寒潮更使人精神緊張,出現冬季抑郁癥,使人全身乏力,郁郁寡歡,還會誘發心肌梗塞發作、肺氣腫、風濕癥、慢性肝炎等病。而冬天人的手、足、耳等處較易受凍生瘡,嚴重者可造成潰爛成瘡等。冬季的低氣溫環境容易誘發人的冠心病、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關節炎的發作。一年之中,冬季也是人死亡率較高的季節。
因此,冬季養生也是為了預防疾病的發作或是加重,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早睡晚起。冬季天寒地凍,草木凋零,動植物多以冬眠狀態以養精蓄銳。人體也應該順應自然界的特點而適當地減少活動,以免擾動陽氣,損耗陰精。傳統養生學提出人們在冬季早睡晚起,有利于陽氣的潛藏和陰精的積蓄,對健康有益。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冬季早睡晚起可避免低溫和冷空氣對人體的侵襲而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同時也可以避免因嚴寒刺激誘發的心腦血管疾病。
(2)保溫防寒。冬天加衣保溫防寒,應隨氣溫下降而逐步加衣,這樣可讓肌膚機能得到鍛煉,能夠逐步適應冬天寒冷,能夠提高抗寒能力。其次,要注重雙腳的保暖。由于腳離心臟較遠,血液供應少且慢,因此腳的皮溫較低。中醫認為,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臟,可引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腰腿痛等病癥。冬季室內工作和生活的時間多,既要防止室內溫度過高,又要防止室溫過低,而且不要忘記定時開窗換氣。睡覺不可蒙頭而臥,以免缺氧而致胸悶氣短。夜間不要憋尿,長時間憋尿,會使有毒物質積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3)適當進補。冬天飲食調攝尤為重要。宜選食如羊肉、狗肉、雀肉等溫腎壯陽、產熱量高的食物,這對虛寒者尤其有益。還可食一些具有補腎益腎功能的食品,如核桃、板栗、桂圓等。冬日宜常進各類溫性熱粥,既能祛寒,又可給養,還能療疾。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有句名言:“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冬令飲食不可過咸,因咸味入腎,致腎水更寒,有擾心陽。
(4)砭石養生:
1、肩部砭石按摩:
以肩外俞、肩髃、肩井腧穴為主,范圍包括整個肩部。方法:用砭尺拍打,或用有柄砭椎叩、刺此三個穴位,或用砭砧按摩整個肩部。以有酸漲及溫熱為宜。此方法有防治肩周炎、肩背部疼痛和頸椎病的養生功效。
2、肘部砭石按摩:
以手三里、尺澤、曲池、曲澤、少海、小海腧穴為主,范圍包括肘部及小臂部分。方法:用砭尺拍打,或用有柄砭椎叩、刺穴位,或用砭板刮擦整個肘及臂部。以有酸漲及溫熱為宜。此方法有防治腱鞘炎、手臂攣痛、 麻木、“網球肘”及精神性陽痿的養生功效。
3、手掌部砭石按摩:
以十宣、四縫、中府、中沖、勞宮、大陵、少商腧穴為主,范圍包括整個手掌心。方法:用雙手掌心來回搓揉砭棒或砭椎,以有溫熱為宜。此方法有防治咳嗽、感冒、心率不齊、心絞痛、胃炎的養生功效。
4、手背部砭石按摩:
手背部的共有四條經脈通及,本經穴及經外穴共近二十余個。其中合谷、外勞宮、陽池、商陽、陽溪等等都是臨床常用的腧穴。方法:雙手交替用砭砧相互摩擦手背,以有溫熱為宜。此方法有防治外感發熱、鼻炎、指掌麻木、腰疼,祛除老年斑、減肥等養生功效。
5、下肢砭石按摩:
以小腿的足三里、陽陵泉腧穴為主,范圍包括整個小腿。方法:用有柄砭椎輕叩足三里、陽陵泉腧穴以有酸漲感為宜;雙手各執一砭砧,從上至下往返排擊小腿10—20次,以輕松舒適為宜。足三里為強壯穴,陽陵泉為八會穴中筋穴。此方法有強身健體,防治多種疾病的養生功效。
更多砭石養生請點擊:砭石養生
[進入“養生保健”欄目,了解更多砭石養生知識]
【標簽:冬季養生 砭石養生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