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舍穴中醫人體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之一,屬足太陰脾經。府舍穴很好找,它位于人體下腹部,是腹部穴位之一,當臍中下4寸,沖門上方0.7寸砭石,距前正中線4寸(如下圖)。在中醫臨床醫學中,主要用來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腹痛,疝氣,積聚等疾病(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
脾經穴位:府舍穴
【取穴】仰臥位,在沖門上0.7寸,任脈旁開4寸處取穴。
【生理解剖】 在腹股溝韌帶上方外側,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內斜肌下部,深層為腹橫肌下部;布有腹壁淺動脈,肋間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右當盲腸下部,左當乙狀結腸下部)。
【主治疾病】1、消化系統疾病:腹痛,積聚,腸炎,闌尾炎,脾腫大,便秘。2、其它:疝氣,腹股溝淋巴結炎,附件炎,睪丸炎。配氣海穴治腹痛。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或先瀉后補,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1、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外陰部。2、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府舍穴意義】臟腑中的陰性水液由本穴外出脾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水液由腹內外出腹表。
【功能作用(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府舍穴有潤脾之燥,生發脾氣之功效(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
【府舍穴名解】
1、府舍。府,臟腑也。舍,來源之意。該穴名意指本穴氣血來源于體內臟腑。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體內陰維脈相通,體內的陰維脈的水液外傳本穴,本穴的氣血物質部分是來源于臟腑,故名。
2、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府舍穴的氣血物質中有體內陰維脈外傳的水液和沖門穴傳來的風氣,沖門穴傳來的風氣又同合于厥陰肝經氣血之性,故本穴為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難經二十八難》曰:“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根據經文所言在此作進一步的分析。陰維陽維之脈有對人體全身氣血的維絡作用,其特點是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溢是滿溢的溢,即陰維陽維脈的氣血是滿溢外流的氣血。蓄是儲蓄的蓄,即陰維陽維脈的氣血物質為儲蓄之狀。環流,指物質循人體的各個不同層次循環流動。灌溉,指物質對它部輸送。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對陰維脈陽維脈的氣血物質及其特性作如下的歸納:陰維脈陽維脈的氣血物質為人體各經滿溢外流的氣血,陰維脈的氣血為滿溢的水液,陽維脈的氣血為滿溢的氣體,水液和氣體在陰陽維脈中是存儲之狀。而在三焦內部,各個臟器外溢的水液它會因三焦包膜的約束而存在于三焦之內,這樣,在地球重力場的作用下,三焦內的水液會聚集在腹之下部,水液達到了腹部內外通孔的高度位置后它則循腹部的內外通孔溢向體表,而本穴正是三焦與體表相通的通孔,故體內三焦中的水液會流向本穴的體表,本穴因而也就成了足太陰與陰維交會之處。
【府舍穴調理腹痛】
1、主穴:中脘 天樞 足三里 三陰交 太沖
2、配穴:寒邪內積者,配神闕、公孫;濕熱壅滯者,配陰陵泉、內庭;飲食停滯者,配下脘、梁門;肝郁氣滯者,配太沖、期門;脾陽不振者,配脾俞、章門;急性腹痛者,配梁丘。
3、方義:中脘為腑會、胃之募,天樞為大腸腑之募,兩穴均位于腹部,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三穴遠近配伍,既可調理胃腸腑氣,又可運轉腹部氣機;三陰交調理三陰經之氣血;太沖疏肝兒調暢氣機。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穴位 脾經 府舍穴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