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太陰經筋
循行:起始于大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結于魚際之后,行寸口動脈外側,上行沿前臂,結于肘中,向上經過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出缺盆部,結于肩峰前方;其上方結于缺盆,向下內行結于胸里,分散通過膈部,會合于膈下,到達委脅。
適應癥候:脅肋拘急,上逆吐血,本經循行線路出現強滯、痙攣和酸痛。
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手法:寸口外側、肘前、腋前處使用(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砭錐尖部施以撥法。
二、手少陰經筋
循行:起始于手小指內側,結于腕后豆骨處,向上結于肘內側;上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伏行于乳里,結于胸中;沿膈向下,聯系于臍部。
適應癥候:臍上、心下有積塊、伏而不動;肘部支撐不適,掣引轉筋和酸痛。
操作手法(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使用砭錐尖部在腕上內側后緣筋腱處、肘內側后緣筋腱處施以撥法。
三、手厥陰經筋
循行:起始于中指,與手太陰經筋并行,結于肘部內側;上經上臂內側,結于腋下,分散前后挾在脅旁。分支進入腋內,散布于胸中,結于膈部。
適應癥候:經筋循行部位僵滯不適,轉筋,以及胸痛氣急,呃逆等胸膈癥候。
操作手法:肘內正中大筋處可使用砭板弓背撥法,其他筋處可使用錐尖部。
四、手太陽經筋
循行:起始于手小指的上邊,結于腕背,上沿前臂內側,結于肱骨內上踝后,以手彈該骨處,有感傳可及于手小指之上;進入后,結于腋下。其分支走肘后側,向上繞肩胛部,沿著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的前方,結于耳后乳突部;分支進入耳中;直行的出于耳上,向下結于下頜處,上方的連屬于眼外眥。
適應癥候:腋下或上臂外側后緣痠痛;肘內銳骨后緣疼痛;手小指僵滯不適,繞肩胛牽引頸部作痛;痛牽引頜部,頸筋拘急,筋痿、頸腫發寒熱等頸部病癥。
操作手法:
a.腕部外側后緣筋處使用砭錐尖部撥法;
b.肱骨內上髁后處使用砭板尖尾撥法;
c.肩胛后緣經筋過處使用砭板弓背撥法;
d.頸部經筋過處使用砭板弓背刮法;
e.耳后乳突部使用砭板鈍尾劃法。
五、手少陽經筋
循行:起始于第四指末端,結于腕背,上沿前臂外側,結于肘尖部,向上繞行于上臂外側,走向頸部,會合于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頜角部進入,聯系于舌根;一支上下頜關節處,沿耳前,連接目外眥,上達顳部,結于額角。
適應癥候:舌卷縮、顳頜關節紊亂癥,上肢外側本經筋循行部位僵滯不舒,轉筋掣引。
操作手法:
a.手背近腕處本經筋通過部,使用砭錐尖部撥法;
b.肘尖向上一寸處,使用砭錐尖部撥法;
c.下頜關節處至耳前使用砭板弓背刮法。
六、手陽明經筋
循行:起始于食指橈側端,結于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結于肘外側;上經上臂外側,結于肩峰部。分支繞肩胛部,挾脊柱兩旁,直行的從肩峰部上頸。分支上向面頰,結于鼻旁顴部;直行的走手太陽經筋前方,上額角,散絡頭部,下向對側頜部。
適應癥候:本經筋所經之處的強滯,酸痛及痙攣,肩關節不能高舉,頸不能向兩側轉動。
操作手法:使用砭錐尖部在肘外側前緣下一寸處撥法;使用砭板弓背在肩峰施以刮法。
七、足太陰經筋
循行:起始于足大趾內側端,上行結于內踝;直行向上結于膝內輔骨(脛骨內髁部),向上沿著大腿內側,結于股前;會聚于陰器部。向上到腹部,結于臍,再沿著腹內結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在內的經筋則附著于脊柱。
適應癥候:大趾強滯不適,內踝部痛,轉筋,膝內側骨痛,股內側牽引髖部酸痛,陰部扭轉疼痛,并上引臍及兩脅作痛,牽引胸中和脊內疼痛。
操作手法:股前本經筋過處使用砭板弓背施以撥法;尺骨聯合上緣筋結處刮法。
八、足少陰經筋
循行:起于足小趾下邊,入足心部,同足太陰經筋斜走內踝下方,結于足根,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于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向上行,沿大腿內側,結于陰部,沿膂(脊旁肌肉)里夾脊,上后頸結于枕骨,與足太陽經筋會合。
適應癥候:小腿內及足下轉筋、疼痛。癇證抽搐和項背反張。項背部筋急,身體不能前俯,腹部筋急,痙攣,身體不能后仰之癥。
操作手法:內踝下方與本經筋過處,使用砭錐尖部撥法。
九、足厥陰經筋
循行:起始于足大趾的上邊,向上結于內踝前方,向上沿脛骨內側,結于脛骨內髁之下,再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陰器而與各經筋相聯絡。
適應癥候:足大趾強滯不適,內踝前部痛,膝內側疼痛。陽萎不舉,陰器縮入不出或松弛。
操作手法:使用砭板弓背在足大趾根部上邊筋過處施撥法,再沿本經筋至踝前施以刮法,使用電動砭震沿本經筋大腿內側施以振法;使用砭板弓背適度撥法。
十、足太陽經筋
循行:起始于足小趾,上結于外踝,斜上結于膝部,下方沿足外側結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結于腘部,其分支結于小腿肚(臑內),上向腘內側,與腘部一支并行上結于臀部,向上夾脊旁,上后項,分支入結于舌根。直行者結于枕骨,上向頭項,由頭的前方下行到顏面,結于鼻部。分支形成“目上綱”,下邊結于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后外側結于肩髃部位,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結于完骨(耳后乳突);再有分支出缺盆,斜上結于鼻旁部。
適應癥候:足小趾僵滯不適,足根部掣引痠痛,腘窩部攣急,脊背反張,項筋拘急,肩不能抬舉,腋部僵滯不適,缺盆中如扭掣樣疼痛,不能左右活動。
操作手法:足太陽經筋全程均可施撥法,尤以足根部、腘窩后雙筋、脊背部常用。亦可全程施以刮法,尤以大腿后側常用。頭項部多使用刮法,可疏通筋結,使經筋恢復彈性。在砭術(相關鏈接:《砭石使用》)保?。ǜ?a href="http://www.bubum.cn" style="cursor:text;text-decoration:none;">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中常在足太陽經筋全程實施撥法、刮法,能夠解除疲勞,防治頸椎、腰椎病癥(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亦能夠使亞健康狀態人群恢復健康體魄。
十一、足少陽經筋
循行:起于第四趾,上結于外踝,再向上沿外側結于膝外側。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側,前邊結于伏兔(股四頭肌部),后邊結于骶部。直行的經側腹季脅,上走腋前方,聯系于胸側和乳部,結于缺盆。直行的上出腋部,通過缺盆,走向太陽經的前方,沿耳后上繞到額角,交會于頭頂,向下走向下頜,上方結于鼻旁,分支結于外眥成“外維”?!巴饩S”指維系目外眥之筋,此筋收縮即可左右盼視。
適應癥候:足第四趾強滯不適,掣引轉筋,并牽連膝外側轉筋,膝部不能隨意屈伸,腘部的經筋拘急,前面牽連髀部,后面牽引尻部,向上牽及脅下空軟處及脅部作痛,向上牽引缺盆、胸側,頸部所維系的筋發生拘急。
若從左側向右側維絡的筋拘急時,則右眼不能張開,左右之筋相交叉,左側的維絡右側,所以左側的額角受傷會引起右足不能活動。
操作手法:外踝部、膝外側部、風市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骶部均可施以撥法;頭項經筋循行部均可施以刮法。
十二、足陽明經筋
循行:起始于足次趾、中趾及無名趾,結于足背,斜向外行加附于腓骨,上結于膝外側,直行的上結于大轉子部,向上沿脅部聯系脊柱。直行的上沿脛骨,結于膝部,分支結于腓骨部,并合足少陽經筋。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結于大腿部而聚會于陰器。上向腹部而分布開,至缺盆處結集。上向頸部,夾口旁,會合于鼻旁顴部,向下結于鼻,上方并合足太陽經筋。太陽經筋成為“目上綱”(上瞼),陽明經筋成為“目下綱”(下瞼)。另一支,從面頰絡于耳前部。
適應癥候:足中趾掣強、脛部筋肉痙攣,下肢跳動、僵硬不舒,股前筋肉拘緊,股前部腫,疝氣,腹部筋肉拘緊,向上牽制到缺盆和頰部。突然發生口角歪斜,寒襲眼瞼不能閉合,熱盛筋松眼瞼不能睜開。
操作手法:足背三筋撥法、劃法、滾法均可,腓骨部經筋撥法。足背撥法可使用砭板尖尾,較砭錐尖部力點更為集中。滾法則使用砭球順筋滾動。腓骨部撥法使用砭錐尖部比較應手。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經筋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