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刮痧(相關鏈接:《刮痧的方法有哪些》)療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時代,與《內經》所載的砭石療法或刺絡療法(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有著更直接的關系。如《素問》記載用刺絡療法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腰痛說:“刺解脈,在郄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從中不難看出砭石刮痧療法與這種刺絡冶法在方法、機理上的相似性。
砭石刮痧療法已經作為一項技能被納入醫療教學體系,因此對砭石刮痧療法規范化和系統化確有必要砭石,這也符合國際化發展潮流。
砭石刮痧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程序:
1、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醫生的綜合判斷,首先進行診斷,決定是不是砭石刮痧的適應癥,以便確定在哪些部位進行刮拭。
砭石刮痧板
2、選擇適宜進行刮痧操作的體位,并暴露將要刮拭的部位,用熱毛巾擦拭清潔,并使患者放松。1、正常人。經過系統的保健(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刮痧,一般不會出現痧,僅表現為皮膚潮紅、局部發熱,身體輕松。
2、通過出痧部位判斷健康狀況。凡經絡循行部位和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區域容易出現痧,提示相應經絡(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所聯系的內臟功能病變。例如在背部膀胱經均勻刮拭,心腧穴區出現痧斑或紫痧,則說明心臟功能變化,應提早保健。
3、了解痧象判斷康復程度。若出痧散在,顏色(相關鏈接:《砭石的顏色》)淺淡,說明病情較輕,容易康復;若出痧較多,而且點大成塊,紫色血包等,說明病情較重,多次保健才能康復。
4、痧癥與出痧不同。痧癥是指多發于夏秋之間,因感受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氣或疫癘穢濁毒氣所出現的一些病癥。如頭痛、發熱、咳嗽、煩悶、眩暈胸悶、脘腹痞痛、惡心嘔吐、手足、頭面、身體腫痛、指甲青黑等等,稱之為痧癥、痧氣或痧脹。
5、刮痧過程中,若局部出現痧跡后改為輕手法刮,使痧慢慢透發出來,以減輕疼痛,簡稱透痧。另外一些神經肌肉癱瘓之人,刮痧后不易出痧,不可硬刮、重刮、強求出痧,若多刮幾次,痧象自然浮現,說明病情好轉,這亦稱透痧。
6、若刮痧下肢部位出現血包或血管浮起成串,說明靜脈循環功能較差,應立即采用輕手法(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逆向刮拭,并保護好皮膚,促進血液回流。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刮痧的好處 砭石刮痧的好處 刮痧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