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面癱,在中醫上將其成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針灸、砭石治療該病有卓效。這里,筆者將著重為您講解采用針灸調理面癱的方法。[擴展閱讀:針灸之術源于砭石]
針灸治療面癱的取穴原則
針灸取穴,還是從中醫理論來著手:面癱是風邪侵襲經絡,所以治療重點是把經絡的“風”驅除掉。中醫分陰陽,取穴的時候一般以頭面部陽經穴位為主,比如:印堂、陽白、四白、承漿、魚腰、迎香、顴髎、下關、地倉、頰車等穴位,一般在面癱局部(半邊臉)上要用到10個以上的穴位,以淺刺、斜刺、透刺手法為主,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后、手上取穴。針灸治療面癱的取穴,大概就是這樣的原則。
配合針灸治療的方法
內經明確提出“雜合以至”的治療學指導思想,即對于一種疾病采取幾種相互配合,能夠彌補彼此治療缺陷的治療模式。如面癱的治療,除了針刺與艾灸以外,還可以配合內服中藥、局部按摩、熱敷、外洗等方法。西北農村有一個治療面癱的土法子:取老青磚一塊,陳醋浸透,加熱后用毛巾包裹外敷患處,可獲良效。筆者曾治愈一例蒙古族女性患者,每日行針灸治療一次,并用馬奶酒加熱后外洗面部,針灸9次即收全功。筆者體會,面癱的治療采用“雜合以至”的方法,不但能夠提高臨床療效,縮短療程,減少病人痛苦,更能夠較大限度地減少后遺癥的發生。
不同人群針灸方法要區別對待
面癱的發病無明顯的季節、性別及人群的差異,所以罹患此病的患者情況不盡相同,治療上也應當加以區別對待。例如,年老體弱者、孕婦、伴有多種原發性及器質性疾病患者,治療中除了遵循以上兩點治療方法與原則外,在選穴上按內經“上工守神”的原則,可酌情選取百會、印堂、人中、肩井、內關、足三里、三陰交、涌泉等穴,以達到“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筆者曾接診一例妊娠面癱患者,選穴上就按此原則,在常規選穴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足三里、印堂以固本安胎、定志醒神。
針灸治療面癱的時期
另外,在使用針灸治療面癱時,需要注意時期。有醫家提出,面癱的急性期應禁止針灸,現代醫學也認為面癱初期,局部神經水腫、發炎,應當避免刺激。筆者查閱相關文獻及臨床觀察后認為:面癱初起的3天,患側應禁止針刺,但可做懸灸、熱敷等治療。遵內經“右病治左,左病治右”、“上病下取”的指導原則,此時可大膽選擇健側及遠端諸穴如合谷等,做針刺治療。3天后,可選患側行針刺治療。采用毫針淺刺,針刺深度在0.3分左右,即《內經》所謂“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即可。面癱初期,筆者認為正是治療的較佳時期,倘若失治誤治,則無需采用這種針刺方法,應根據患者病情,常規針刺治療,必要時可行透刺、電針以增強刺激量。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針灸 面癱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