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是由革蘭染色陰性百日咳桿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臨床特征為陣發性痙攣性咳嗽伴有深長的“雞鳴”樣吸氣性吼聲,如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病程可遷延數個月左右,故稱“百日咳”。人群普遍易感,病人或隱性感染者為本病傳染源,潛伏期為7~14日,較長21日,典型病例病程6~8周。而使用中醫砭石療法進行調理,效果極好。
中醫學對本病早有記載,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關于“頓咳”、“肺咳”等亦與近代之百日咳癥狀極近似。如“咳而引頸項,唾涎沫,引舌本”,這是百日咳具有的特殊癥狀。朱丹溪《幼科全書》更突出地指出了“如咳久連聲不已,且口鼻俱出血……。小兒咳嗽日久,一連百數十聲不止,晝夜如此,面色白光 白,目光無神采,氣急痰壅,體虛發熱,至此則不治”。至明代,醫家據其咳嗽陣作的特點,又稱為“硬咳”,因咳時伴回吼聲,故稱“鷺鷥咳”、“雞喉”。鑒于其咳嗽時日長,又稱之為“虛咳”,因其具有傳染性,故謂“疫咳”。總之,本病大抵屬于中醫“頓咳”、“時行頓咳”、“天哮”、“百日咳”、“疫咳”、“雞喉”、“虛咳”等疾病范疇。
中醫砭石療法
取砭石刮痧板,將其溫熱后進行砭石療法
(1)刮督脈:由大椎穴處沿脊柱正中向下,經身柱、至陽等穴,刮至命門穴處;刮任脈:由華蓋穴處沿前正中線向下,經膻中等穴,刮至中脘穴處。
(2)刮足太陽膀胱經:由大杼穴處沿脊柱兩側經風門、肺俞、厥陰俞、膈俞、肝俞、脾俞等穴,刮至腎俞穴處。
(3)刮手太陰肺經:由尺澤穴沿前臂前外側向下,經列缺、太淵、魚際等穴,刮至拇指端少商穴處;刮手陽明大腸經:由曲池穴處沿前臂後外側,經手三里、合谷等穴,刮至食指端的商陽穴處;刮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內関;刮四縫穴處;刮足陽明經:由足三里穴處沿小腿外側向下,經上巨墟、下巨墟、解溪等穴,刮至內庭穴處。
除使用砭石療法外,還使用以下中醫手法,對百日咳均有輔助治療作用,可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適當選用。
1.針刺:取穴尺澤、合谷,每日針刺一次,7日為一療程。有止咳化痰之功,(針刺可用砭石用具代替)。
2.梅花針:刺激頸、骶之脊旁3~4厘米區域,每日一次。
3.火罐:于身柱穴處拔火罐,每日一次。
4.推拿:運八卦,掐合谷,推肺經,掐揉二扇門,掐揉五指節,推脾胃,掐合谷,揉魚際,揉太淵,掐尺澤,每日一次。
5.擦法:將鮮生姜或大蒜切破,與黏蝸牛液或雞蛋清混勻,在胸骨部由上而下涂擦。每日兩次,每次數分鐘(次方法同樣可用砭石療法的擦法代替)。
百日咳的飲食治療
(1)百日咳初起及痙咳期:宜選用清淡易消化食物,多食鮮蔬菜、鮮水果、杏仁、枇杷等。
(2)在百日咳病情恢復期:肺之氣陰受傷,可分別選用下列食療方,輔助治療。①胡桃人參湯:胡桃肉(不去皮)20克,西洋參6克,生姜3片,加水適量,同煎取汁200毫升去姜,加冰糖少許調服。每日一次,臨睡前溫服。②杏仁蓮藕湯:杏仁10克,鮮藕30克,用冰糖熘熟頓服,每日睡前一次。③白梨湯:白梨50克,冬蟲夏草5克,水煎服,每日一次。④果仁膏:枇杷果、枸杞果、黑芝麻、核桃仁各50克,熬成膏,每晚服用一勺。(摘自《傳染病中西醫診療技術》)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百日咳 砭石療法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