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本圖淺層結構部分切除,主要暴露深層組織。
面部:額肌、眼輪匝肌切去一部分,顯示眶上、下孔,眶上、下神經及與其伴行的動、靜脈。顳肌、咬肌、顴肌以及口周圍肌肉部分切除,顯示深部的神經和血管。除面神經根部保留一段外,其余顯示的神經主要為三叉神經的分支。
頸部:淺靜脈部分切除砭石,胸鎖乳突肌大部切除,顯示頸叢、臂叢根部及頸深部的大血管。頸總動脈切去一段,顯示迷走神經分出的喉上神經和返神經。
左側插圖:本圖顯示耳周圍深部解剖結構,耳廓切除,顯示外耳道、乳突和面神經根部。下頜支與顴弓切除一部分,顯示顳下窩內的血管和神經。針刺翳風穴時,如向前深刺,應注意顳下窩內的解剖結構。
圖注
1.面神經 10.顴神經顴面支 19.頸淺動脈 28.甲狀腺上動、靜脈
2.咬肌 11.眶下神經 20.頸橫動脈 29.右迷走神經
3.咬肌神經 12.頦神經、頦動脈 21.夾肌 30.右返神經
4.下頜切跡 13.面動脈 22.副神經 31.甲狀腺
5.頰神經 14.胸鎖乳突肌 23.肩胛提肌 32.喉上神經外支
6.頰肌 15.第三頸神經前支 24.頸外靜脈 33.甲狀軟骨
7.顳肌 16.第四頸神經前支 25.頸內靜脈 34.舌骨
8.顴神經顴顳支 17.第五頸神經前支 26.頸內、外動脈
9.顳深神經 18.膈神經 27.頸總動脈
左側插圖:
1.顳淺動、靜脈 6.乳突 11.翼叢 16.下頜支
2.耳顳神經 7.顴肌 12.上頜動、靜脈 17.頸外動脈
3.外耳道 8.顴弓 13.舌神經
4.耳后神經、耳后動脈 9.下頜關節 14.蝶下頜韌帶
5.面神經 10.面橫動脈 15.下齒槽神經
?附?頭頸部主要的體表標志
一、頭面部 兩眉中間稍下方的凹陷部位稱鼻根。眉下方有眶,眶有四緣,其上緣距正中線一指處有眶上孔(或切跡)。與眶上孔相對,在眶下緣下方約0.5厘米處有眶下孔。面部兩側較凸出處是顴骨,向后連于顴弓,顴弓根部下方在耳前可摸到下頜關節,張閉口時,可見下頜小頭的移動。在下頜體與下頜支移行部為下頜角,外面有咬肌附著。
二、頸部
胸鎖乳突肌:當頭頸轉動時,在頸部兩側可見呈“∨”形的肌肉隆起,即此肌。
甲狀軟骨:位于頸正中偏上方,其向前較突出處稱喉結,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
環狀軟骨:位于甲狀軟骨下方,其高度與第六頸椎相當。
舌骨:在甲狀軟骨上方,其高度與第三頸椎相當。
臂叢:在環狀軟骨高度,相當于從胸鎖乳突肌前后緣的中點至鎖骨中點稍外側的連線。在鎖骨中點上方按壓時有酸麻感。
三、項枕部 于顱后正中向下可摸到高起的骨突,稱枕外隆凸,枕外隆凸水平以上的骨面貼于皮下,平面以下則覆以肌肉。
近耳廓后方可摸到顳骨乳突,乳突為胸鎖乳突肌的止點。
[進入“養生保健”欄目,了解更多砭石養生知識]
【標簽:神經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