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穴
定位:位于第七頸椎棘突下,兩肩峰連線的中點。取穴時可正坐低頭,該穴位在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熱病、感冒、咳嗽、氣喘等外感病證,以及頭痛項強、瘧疾、癲狂等證。
應用:治感冒時可在大椎處用砭石刮痧或拔火罐。淋浴時也可用水柱沖擊大椎處,水溫要高一些,以能忍受、不燙傷局部皮膚為度。
腰陽關穴
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腰陽關穴位于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
1、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2、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婦科病證;
3、遺精、陽痿等男科病證。
應用:
現代常用于調理腰骶部病變、坐骨神經痛、盆腔炎等。配腎俞、次髎、委中主治腰腿痛。
天宗穴
定位:肩胛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約肩胛岡下緣與肩胛下角之間的上1/3折點處取穴。
主治:肩胛疼痛、肩背部損傷等局部病證、氣喘。
應用:現代常用于調理肩胛部疼痛、肩關節周圍炎、頸椎病、慢性支氣管炎等。配秉風主治肩胛疼痛。
砭石治頸椎病的手法:
a.使用砭尺或砭砧在肩井穴位隔衣拍法;
b.用砭板薄邊沿頭后部督脈及膀胱經自上至下刮法;
c.以大椎為中心,周圍包括大杼、陶道,做圓周擦法;
d.天宗、百會、風池、完骨、頭臨泣點壓;
e.后溪、合谷、外關點刺;
f.夾脊撥法或劃法。
命門穴
定位:命門穴位于人體的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指壓時,有強烈的壓痛感。
主治:虛損腰痛,脊強反折,遺尿,尿頻,泄瀉,遺精,白濁,陽痿,早泄,赤白帶下,胎屢墜,五勞七傷,頭暈耳鳴,癲癇,驚恐,手足逆冷。
應用:
砭石治腰部勞損的手法
a.全腰部熨法;
b.腰背部刮法;
c.環跳、殷門、委中點壓,行間點刺;
d.腿部拍法或砭震振法;
e.命門、神闕守法。
肩井穴
定位: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較高處。
主治:肩酸痛、頭酸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耳鳴、高血壓、落枕、經前頭痛等。
應用:
砭石治經前頭痛的手法
a.神門、百會、膻中點壓,太沖、三陰交點刺;
b.大椎及大杼周圍刮法;
c.肩井拍法;
d.頭維、印堂、風池刮法。
陶道穴
定位:陶道穴位于頸部下端,當后正中線上,NO.I胸椎棘突和第二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
此痔瘺、痔核、裂痔等疾病,此穴還可配合其他穴位用來治療頸部、肩部,以及相關的內臟病癥。
應用:
砭石治頸椎病的手法
a.使用砭尺或砭砧在肩井穴位隔衣拍法;
b.用砭板薄邊沿頭后部督脈及膀胱經自上至下刮法;
c.以大椎為中心,周圍包括大杼、陶道,做圓周擦法;
d.天宗、百會、風池、完骨、頭臨泣點壓;
e.后溪、合谷、外關點刺;
f.夾脊撥法或劃法。
身柱穴
定位:身柱穴位于人體的后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
小兒夜啼哭、抽風、幼兒體質虛弱、感冒、哮喘、夜尿癥、肩膀僵硬等等。
應用:
砭石治脊背僵硬的手法
a.大椎、身柱、大杼周圍刮法;
b.華佗夾脊劃法;
c.在雙膀胱經循經豎擦法。
神道穴
定位:
神道穴位于人體的后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五、第六胸椎中央處。
主治:
暈眩、頸部酸楚、肩部酸楚、心悸、呼吸困難、情緒不安、紅臉癥等。
至陽穴
定位:至陽穴位于人體的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腰背疼痛等。
應用:
砭石治心絞痛的手法
a.內關、郄門、陰郄、巨闕點壓;
b.膻中至中脘段劃法;
c.左背部心俞至天宗部刮法;
d.至陽、膈俞橫擦。
脊中穴
定位:脊中穴位于人體的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
風濕痛、腰腿疼痛等疾病。
治喘穴
定位:治喘穴位于人體的肩頸部,大椎穴左右約二厘米處的凹洼中。
主治:
指壓該穴,對于治療氣喘發作非常顯效。
曲垣穴
定位:曲垣穴位于人體的背部左右肩胛骨內上側。
主治:
指壓此穴,就可以使身體感到輕松,情緒穩靜;對于使水蛇腰變直也很有效。
應用:
砭石治背部軟組織損傷的手法
a.使用砭錐或砭板尾在肩中俞、肩外俞、曲垣、天宗、承扶、委中、承山穴做點壓;
b.背部雙膀胱經施以刮法;
c.使用多塊砭砧在背腰部做大面積熨法。
腰俞穴
定位:腰俞穴位于人體的腰部,臀溝分開處即是。
主治:
痔瘺、痔核、裂痔等疾病。此外該穴也是治療腰部、腿部以及內臟疾病的重要穴位。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腰 背部 穴位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