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7月7日)和大暑(7月23日)是夏季的較后兩個節(jié)氣。此時雖處在“春夏養(yǎng)陽”的階段,但陽氣已升發(fā)至鼎盛。除了身體特別虛弱的人外,其他人則不需要刻意“補”陽了。這兩個節(jié)氣的養(yǎng)生重點是護陽和祛濕。同時可在大暑即將結束而立秋開始之前的這段時間,對肺經進行疏通。具體做法有哪些呢?一起來了解下。
護心陽
從中醫(yī)基礎理論的角度講,夏季是陽氣較“旺”的季節(jié)。在從小暑到大暑的這段時間,身體健康的人不需要刻意補陽,但也不要過度消耗陽氣,以免到了秋冬季節(jié)因陽氣不足而受寒邪侵襲。護陽有兩點,一是心陽,二是脾陽。
心陽推動氣血運行,保證血液在身體中的流速正常。血液正常循環(huán)才有氧氣與營養(yǎng)物質的交換。護好心陽有兩個重要的穴位,即極泉穴和膻中穴。
極泉穴是心經上的重要穴位。應用砭術做日常的養(yǎng)生調理,可以選擇泗濱砭石多功能刮痧板,用板頭刮拭極泉穴直到發(fā)熱即可。
膻中穴是保護心臟的首選穴位。日常應用砭術調理,可以選擇泗濱砭石平安扣,佩戴在膻中穴穴區(qū)即可。
此外還有三個穴位也和心陽有密切關系,即厥陰俞穴、心俞穴和靈臺穴。對于這三個穴位,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用法。
對于老年朋友,以及剛剛做完大手術需要恢復元氣的朋友,可以選擇加熱后的泗濱砭石砧在這個三個穴位熱敷或旋擦來溫補陽氣;
對于上火,尤其是有舌尖紅、口瘡、心悸、心煩等癥狀的朋友,可在這三個穴位使用加熱后的砭石拔罐器留罐,單次7分鐘左右即可;
對于身體健康的朋友,使用室溫拔罐進行日常調理即可。
護脾陽
說完心陽,再說脾陽。夏天氣溫高,人們常常喜歡吃一些寒涼食物,而這類食物正是體內濕氣的重要來源。隨著三伏天的臨近,外界濕氣也會加重,此時保證脾陽運化的能力就特別重要。
和脾陽有關的四個穴位是中脘穴、神闕穴、氣海穴和關元穴。具體位置分布在人體的前正中線上,中脘在較上,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中點;肚臍就是神闕穴;氣海穴在臍下2橫指處,關元穴在臍下4橫指處。用加熱后的泗濱砭石按摩砧做熱旋擦,從中脘一直到關元,每天早晚各一次,保護脾陽的同時,還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助力消化!
從小暑到大暑是天地間陽氣較盛的時候。可在此時刮拭膀胱經而不用擔心損傷陽氣。膀胱經是人體較大的排毒通道,臟腑之氣匯聚于背部的俞穴,刮拭這些俞穴可把出口打開,讓身體里的毒素與瘀滯盡快代謝出去。
使用砭石刮痧板刮拭后背的時候,可先刮督脈,督脈是陽脈之海,刮拭后可以振奮陽氣,陽氣振奮則“邪不可干”。
刮督脈時刮拭的范圍可稍微寬一些,督脈左右旁開0.5寸為華佗夾脊穴,是古代名醫(yī)華佗所創(chuàng),可以平衡陰陽、扶正祛邪。
后背正中線旁開1.5寸(2橫指)是膀胱經,這個節(jié)氣刮拭膀胱經可以力度稍微大一些,不需要追求出痧,刮到皮膚發(fā)熱就可以。
祛濕氣
如果從小暑開始就感覺身體濕氣特別重的話,可在脾俞、胃俞和三焦俞拔罐,用加熱后的砭石拔罐器在這三個穴位留罐7分鐘左右即可。
養(yǎng)肺經
中醫(yī)五行學說講心火克肺金,2022年是壬寅年,肝木太過生心火,所以今年對于肺(經)的保養(yǎng)要在立秋(8月7日)之前就開始。可在大暑快要結束的時候,吃一些生津潤燥的食物,水果類如梨、葡萄、甘蔗;蔬菜類如菠菜、山藥、銀耳等。適當食用一些,以抵御立秋之后的燥邪對肺的侵襲。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砭術養(yǎng)生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