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穴和募穴均為臟腑、經脈(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之氣輸注、聚集的部位,二者脈氣相通。元?滑伯仁《難經本義?六十七難》曰:“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但背俞和腹募的主治作用(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又各有特點。
俞穴全部位于腰背部足太陽經夾脊NO.I側線上,故通常又稱之為“背俞穴”。背俞穴往往是內臟疾患的病理反應點。例如使用(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砭錐尖部在背部心俞穴輕輕點壓砭石,若表現為有壓痛,可判斷病位在心。有些病則表現為俞穴敏感,遲鈍、麻木等。背俞穴的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特點主要是扶正補虛,調節臟腑機能。偏于調理相應臟腑的慢性虛弱性病癥。
“五臟俞”還可用于調理所開竅的五官病、所主持的五體病。如肝俞治肝,腎俞治腎,心俞、肺俞調理心肺,脾俞胃俞調理脾胃。肝主筋,開竅于目,肝俞亦可調理筋病和目疾;腎主骨,開竅于耳和前后二陰,腎俞即能調理骨病和耳疾、前后二陰病變。肺俞調理咳嗽、氣喘、屬于臟腑?。环伍_竅于鼻、系于咽喉、外合皮毛,故肺俞又分別調理鼻病、咽喉病和皮膚病。脾俞主治腹脹、腹瀉,屬于臟腑病;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主四肢肌肉,故脾俞又分別調理口唇和四肢病變。濕病久治不愈,致四肢關節、肌肉腫脹疼痛,也可以根據“脾主濕”之理取脾俞進行調理。
募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于胸腹部,與相應臟腑的位置接近。若某一臟腑發生病變,常常會以多種不同形式的陽性反應從所屬募穴上表現出來。例如肺系疾病(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會在中府穴出現壓痛,膀胱結石可在中極穴觸及到結節或條索狀反應物。
募穴的調理特點是驅邪瀉實,有通調臟腑、行氣止痛之功。偏于調理相應臟腑的急性實證。如中脘守法可通調腑氣,振法可治脘腹疼痛;期門振法可疏肝理氣,滾法可止脅肋疼痛;關元、天樞橫擦可調理腸道,止腹瀉腹痛,施以熨法治腹部寒重;中極點壓可清利膀胱,治癃閉、小腹脹痛。
在砭術(相關鏈接:《砭石使用》)臨床上,同一臟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配合使用,稱“俞募配穴法”。取陰病行陽,陽病行陰”之義,為前后配穴法的代表。如咳喘前取中府,后取肺俞;胃病前取中脘,后取胃俞等。俞募配穴充分體現了經絡(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的調節陰陽作用。二者一前一后,一陰一陽,相互協調,相輔相成,對調理陰證、陽證俱見的臟腑病變療效頗著。一般規律是腹募穴偏治腑病、陽證、熱證、實證;背俞穴偏治臟病、陰證、寒證、虛證。胸膈以上的背俞穴也可主治外感熱證、喘急煩熱,胸背引痛等陽性病癥(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腰臍以下的腹募穴也可主治虛勞羸瘦、遺精、陽痿、崩漏、中風脫證等陰性病癥。臟腑募俞穴列表如下:
臟腑俞穴、募穴表
臟腑 |
俞穴 |
募穴 |
臟腑 |
俞穴 |
募穴 |
肺 |
肺俞 |
中府 |
大腸 |
大腸俞 |
天樞 |
心包 |
厥陰俞 |
膻中 |
三焦 |
三焦俞 |
石門 |
心 |
心俞 |
巨闕 |
小腸 |
小腸俞 |
關元 |
脾 |
脾俞 |
章門 |
胃 |
胃俞 |
中脘 |
肝 |
肝俞 |
期門 |
膽 |
膽俞 |
日月 |
腎 |
腎俞 |
京門 |
膀胱 |
膀胱俞 |
中極 |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砭術 俞穴 募穴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